【刊前絮语】
名家的教子之道
2016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以前学历史只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知道还有许多在纵横捭阖中苦求生存的袖珍型小国呢?读过最近人文周刊连续刊发的“山东古国系列”专栏,才明白知道在争霸大业之中,正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道”,小国也各有截然不同的立国之道,或励精图治、或依附寄生。就像这期的小邾国,生长在群狼环伺的时代,不得不练就一身与狼共舞的本领。尽管依附周边“大佬”卑微生存三百年,终因实力不达标而被“秒杀”。作者张九龙遂引用苏洵《六国论》中的话:“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并得出结论:从一开始,小邾国就走上了一条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不归路,国力越来越弱,地位越来越低,换来的平安只能是暂时的。
  今天是父亲节,“怎样做父亲”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值得每一个人去体悟。因此,本期人文周刊辑录了鲁迅、钱基博、梁漱溟、胡适、傅抱石、丰子恺等民国大家的“教子之道”,在怎样做父亲这一方面,这些学者、作家、画家各自呈现出独特气质,使得“父亲”在言传身教之时洋溢出不同的姿态。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呼喊“救救孩子”的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如是写道。也许习惯了看鲁迅“投枪匕首”式的文字,其实鲁迅写自己的童年以及孩子周海婴时,也会充满柔情,鲁迅与周海婴一起生活了七年,称其为“小红象”,因为在信中鲁迅称许广平为“小白象”,周海婴刚生下来时皮肤红红的,所以叫“小红象”。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这足以显示出父爱来了。而画家父亲相对于其他群体,更注重自由与开放,由于艺术圈“子承父业”的传统,他们与儿女的精神连接也更深切紧密。看看傅抱石、丰子恺松弛有度的育儿经,尤其是丰子恺写给女儿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的舐犊情深,款款深情。
  今天的社会在某些地方与民国时代有些相似,传统观念正在破除,眼前无数条道路纷纷展开,又像潮水一般来去无踪。儿女们越来越独立,代沟很难弥合,父亲们,是越俎代庖,还是放手听之任之?每一个中国父母,依然在寻找最理想的育儿方法。希望大师的育儿故事,可以给今天的父亲们些许启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