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博物馆:汉画像石墓
2016年09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镇馆之宝】
  它用224块巨型石材修建而成,其中103块雕刻有精美画像,是我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建筑石材最多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它的画像题材丰富、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之大成,被誉为“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它就是整体拆迁并复原于安丘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墓。
  安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时期为莒国封邑;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以侯国名安丘为县名正式置县。
  1959年12月,安丘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当参战社员在董家庄村北一处土丘上挖土时,突然间发现了几块刻制规整、垒砌在一起的大型石条、石板,他们觉得非同寻常,马上报告给了指挥部。随即,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派员前来考察、发掘,认定这是一座东汉墓葬。为避免遭到破坏,同时避开库区,遂决定将整座石墓拆迁至县城保存。1963年,在县城北关果园内(现安丘市博物馆院内)进行复原,墓葬入口处增设了保护性前厅,门额题“汉墓”二字。后经考证,该墓的主人系东汉晚期安丘人孙嵩。
  孙嵩(约135—195年),字宾硕。博学多识,重节尚义,因救助东汉末年经学家赵岐而闻名。孙嵩卒后,归葬故里,诸多文献记载了孙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经注》载,“山(牟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明万历《安丘县志》称,“豫州刺史孙宾硕墓在牟山金沟河西南。”《青州府志》称,“孙宾硕兄弟墓,在县西南牟山下。”
  汉画像石墓被整体拆迁至新址后,在省文物管理处专家的指导下,完全依照原样和原方位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石墓坐北朝南,气势恢宏。整座墓葬占地面积70.15平方米。墓葬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其余均用预制石板、石条建成,共用石材224块,石质大部分是石灰岩。汉墓在整体设计上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式样,体现了当时人们死后也希望亡灵在阴间“再生”的思想意识。
  石墓画像雕刻技法娴熟。墓内石材全部经过了艺术加工,在224块巨型石材中,有103块刻有画像。画像面积达147平方米,共有69幅完整的画像。这些画像分布在甬道封口石、墓门、墓室四壁及室顶、立柱等处。画像根据题材需要和所处的部位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绝大多数是凿纹减地浅浮雕,少数为减地凹面阴线刻,个别画像采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时同一幅画像也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法。
  最具艺术特色的是3个高浮雕和透雕方、圆形立柱,中间方柱正面和左右雕刻若干神话人物,大人小孩皆裸体间杂,或跪或立,有拥抱、微笑、吐舌者,层层相叠,姿态万千。柱后分为两层,呈半圆状,上刻飞龙走兽,外层和左右两侧相接,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雕刻最深处11厘米,两面的雕刻多为透雕,造型奇特诡异、精巧玲珑,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实为汉画像石中之珍品。
  石墓画像题材丰富多样,表达内容气象万千。既有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神奇的民间传说;既有生动的历史故事,也有神秘的崇拜图腾。
  中室室顶北坡的乐舞百戏图描绘了一幅欢腾的动态景观,画面布局合理,博而不乱。其中飞剑跳丸一组,一人的右足、左膝、左臀部位及双手各一球,有六球悬空,次第落下,共有十一球,另有三把剑同时飞舞在空中。一人把玩十四件器物,这在所发现的同类题材的表演中是一个纪录。杆戏一组,一人曲双臂擎杆,有两人缘杆而上,杆顶一人仰身舞蹈;上部横杆之上共有六人,其中四人或足或膝勾住横杆,而身体悬空作舞动之姿,另两人在横杆之上,双手抚杆做仰面倒立翻转。杆上九人齐动,姿态各异,虽各不相顾,绝无惊险之虞。执杆之人踮脚仰首,轻松自如,这又是所见相同游戏中表演人数最多的一幅。
  后室西间西壁的狩猎图表现场景广阔,结构紧凑。画面刻画了丰富、传神的生活场景。车马出行图刻画了身份不同人物、矫健的马匹、式样繁多的车辆,表现了汉代森严繁缛的仪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墓主人的社会地位。
  历史故事主题明确的有泗水升鼎图和孔子问道图。孔子问道图中,一长列的人物、车马刻画得细腻酣畅。画像从左起依次为老子、项橐(tuó)、孔子以及跟随孔子游学的弟子,反映了孔子贤者为师而师无老少、不耻下问的思想认识;在前室与中室之间的方柱和后室北壁中间的方柱上,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动物,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表达了汉代对生殖繁衍、人伦常理的认识,寓意深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