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远征的维和军人邢飞:
执行排雷任务前,先写好了遗书
2016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5年11月,邢飞与南苏丹当地儿童合影。(受访者提供)
     9月即将过去,距离邢飞首次参与维和任务已经过去六年半的时间。这六年里他先后奔赴黎巴嫩、柬埔寨、南苏丹,成为山东唯一一位参加过三次维和任务的军人。扫雷排爆、危机处理……在动乱的战区,邢飞每次执行任务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虽然亏欠家人很多,但他觉得只有国家安定,才能有个人的幸福。

  本报记者 陈玮      

枪指在脑袋上
交涉40分钟化解险情

  “那时候枪隔着玻璃指在我的脑袋上,说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9月20日,当邢飞再次回忆起第一次维和经历时,仍然很镇定。
  2010年3月,邢飞到达黎巴嫩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担任首席扫雷参谋。9月,邢飞和一名塞拉利昂的军官外出勘察,经过一个村庄时,突然从路边窜出4名真主党武装分子。他们手持AK47,一下子围住了他们的车。黑洞洞的枪口隔着玻璃,对准了邢飞的脑袋。在一旁的塞拉利昂军官,吓得一声不吭。
  “怕是没有用的,必须镇定下来解决问题。”邢飞开始与武装分子周旋,他首先说明自己的身份,指出武装分子无权拦截,并申明已通过无线电发出了警报,同时利用中国人在中东地区较好的名声和地位与他们拉近关系。
  经过近40分钟的交涉,邢飞一行成功地从枪口下得以脱身。
  在黎巴嫩维和期间的每一天,邢飞和其他维和人员都面对着生死。作为首席扫雷参谋,他需要承担排雷任务,2010年7月,维和任务区接到任务,在附近的胡拉村一涵洞内有可爆炸物,需要立即排除。经过现场勘察,发现涵洞内安放着大约200公斤的TNT炸药爆炸装置。
  西班牙技术人员提出按传统做法,在爆炸物旁边再安装一块TNT炸药实行引爆。然而邢飞却坚决反对。“炸药安放的地点位于村中央,一旦引爆,整个村子将被摧毁。”
  邢飞提出人工拆除,带领排爆队员爬进涵洞,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艰苦作业,炸药终于被成功拆除。
  在黎巴嫩一年的维和任期内,邢飞先后组织了40多次复杂地区的扫雷排爆作业。排雷任务对每个人来说,机会只有一次。每次执行任务,邢飞都会亲自上阵,并留下一封已经写好的遗书。
“丹麦行军”为他
升起五星红旗

  由于经验丰富和成绩优异,邢飞先后又被点名参加柬埔寨和南苏丹维和,成为山东唯一一个三次远征执行维和任务的军人。在南苏丹维和担任联络官期间,他进行了多次危机处理,有一次,一个中国小分队出去执行任务,遭当地武装力量非法扣留,邢飞接受任务在对方的枪口下进行谈判。经过40多分钟的谈判,邢飞出色解决了该起冲突。
  远征维和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维和期间,邢飞严格按照在国内的纪律要求,每天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办公用品按序摆放,每周末利用休息时间大扫除。有个法国军官以为他在“作秀”,每天对邢飞进行跟踪拍摄,最后他服气了!
  最让邢飞自豪的,是由于他的出现,使五星红旗在他国升起。在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有一项叫“丹麦行军”的军事体育活动,是1972年由丹麦军人创立的。它要求每名参赛者负重10公斤,完成25公里徒步行军。这项活动自创立以来,还没有中国军人涉足。
  2010年7月,当活动再次举办时,邢飞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他的参加,举办方升起了五星红旗。
  可当天气候炎热异常,随着行军距离延长,高温酷热成了选手最大的折磨,不断有选手因无法忍耐而退出。许多外国军人遇到邢飞,都指着他的胸标喊:China Army,这激发了邢飞的斗志。经过4个小时的拼搏,邢飞最终胜利到达终点。那时他才知道,出发时300多名选手,最终完成比赛的只有80人。
一个“打酱油的”
完成了13万字教程

  最初进入维和岗前培训,邢飞曾被认为是来“打酱油的”。因为入选人中,不仅有来自一线部队的精英,更多是来自院校的教员,无论理论还是英语能力,都有非常高的素养。他这个“人武部的干部”身份,就受到了很多偏见。
  偏见让他铆足了劲儿,一有空就背诵课堂笔记。周末别人出去玩的时候,他听录音学英语。到了夜晚,总是邢飞屋里的灯还亮着。最终他以全优成绩成功地走出国门。  
  最让邢飞有成就感的,是那本13万字的扫雷教程。2012年,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筹划援助柬埔寨项目,当时国内的教程与国际规范不接轨,到了柬埔寨不好用。搞出新教程的任务就落在了邢飞身上。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邢飞搜集国内外各种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汇总,经常工作到凌晨。教程所需的示意图除医学部分外,都是他亲自绘制,所有的照片都是他在维和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如果没有合适的照片,他就亲自组织相关人员在北京和徐州等地进行拍摄。13万字、200余幅配图,邢飞在30多天时间内就完成了。
  依照此教程,我国先后为柬埔寨“王家军”学员组织3期培训,培训近200名专业人才,填补全军空白,圆满完成了援柬任务。
没大家就没有小家
随时听从组织安排

  如今,邢飞回归了安定的生活,他笑称,回来以后,每天都要尽力“讨好”女儿。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他还抽空把女儿送去上学,主动找女儿聊天,甚至还给女儿梳头发。“就是梳得不好。”提起女儿,一向严肃的邢飞露出了笑容。
  他觉得,他对家人亏欠太多。
  2009年,当他第一次决定去维和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挣扎。那时他刚刚从内蒙古军区司令部调至乳山市人武部任军事参谋,刚结束了与爱人的两地分居生活,又要面临分离,女儿当时只有5岁,正需要家人照顾。然而邢飞仍然报了名,出发的当天,女儿发着高烧拉着爸爸的手不愿意松开,邢飞强忍住眼泪,把女儿交给妻子。
  也许是作为父亲的情感,他对战区的孩子有更深厚的感情,在他维和的照片中,很多是跟当地孩子一起拍的。在战区,很多孩子被炸得终生残疾,甚至死亡,看到骨瘦如柴的孩子躺在地上身上爬满了苍蝇,看到一个学校的孩子一起喝一桶水,每当这时,邢飞就更坚定了维和的决心。“我爱我的小家,但是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
  当记者问起如果有第四次维和的机会他会如何选择时,邢飞坚定地说:服从安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