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然携长篇新作《茧》回乡:
不愿被遮蔽在80后的标签下
2016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偏向市场化的80后写作群体中,张悦然有些不一样。25日,她带着沉寂10年后推出的长篇小说《茧》来到家乡济南,与读者进行了交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张悦然畅谈了写作的转型与困境,及被80后这个标签遮蔽下的自身对写作的坚持。

  文/本报记者 师文静 
片/本报记者 张中  

我是经验匮乏的
写作者

  《茧》是张悦然一部直面祖辈、父辈恩怨纠葛的转型之作,通过一桩骇人罪案,层层抽丝剥茧,将几代中国人的现实际遇与心灵困境展现在读者面前,被业内赞誉为“代表了80后写作的新质地和新方向”。
  张悦然称,写作是她的第一份职业,此后编过杂志,现在做大学老师,会对写作带来一些变化,但总体上自己是一位经验匮乏的写作者,所以《茧》耗时十年时间才完成。谈到《茧》在写作主题和方式上的转变,张悦然称是时间带来的。这部小说中,张悦然没有架空、幻象,没有模糊时间与地点,而是将她对济南的真实记忆记录其中。
  “直到这本书,我的小说有了真实的城市,写这部小说时,我对济南的记忆被召唤,记忆像一群鸟一样飞到眼前。”小说写到了泉城广场、山大校园以及济南的很多街景和建筑,张悦然称,她在写作中才发现与故乡的感情很难割舍,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心里。“通过小说我让记忆永远存在,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被迫代表80后
让我很不自在

  代表青春写作的“80后”作家,曾经以一个群体面貌出现,但如今他们中有人成了文化商人,有人完全离开了文学。张悦然则转向了传统文学的写作,《茧》被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了80后的新方向。而谈及这个群体及自己的创作状况,张悦然称,她的写作只代表她自己,每一次在别人的描述中,她都会被迫代表80后,这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
  “80后这个标签的存在造成很多误解,很多人认为80后的写作就是商业化或者就是某一种风格,其实每一个写作者都希望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特性和存在。”张悦然称,没有一个作者会喜欢待在标签化的称呼下,她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去真正了解他们的不同,而不是试图“概括”他们。
  张悦然认为,80后写作起步时,其实是模糊的,没有完全商业化也不完全被传统文坛认可,大家都在一个岔道口,每位作家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如果你选择商业化写作,就没有机会被文坛接纳。选择传统写作也非常难以成为商业化作家。对我来说其实没有所谓的转型,在写作起步的时候我就明确了方向:写符合自己内心文学标准的作品。”张悦然称,她的标准从来没有变过,只不过是之前的写作一直是在青春文学的潮流里面,但即便在这个潮流里,她也遵循了内心的标准。
  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张悦然放慢了写作速度,在过去的十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长篇《茧》的创作上。“对于刚刚成长起来的作家,应该去生活去积累。现在的商业环境在暗示作家要写长篇,要写大作,但其实文学写作,中短篇和长篇都是很重要的。”
不能参照前辈
来评价我们

  对于写作来说,尤其是崭露头角的80后一代作家,要想有很好的辨识度,就要确立自己的风格。谈及《茧》的写作中自身风格的突破和确立,张悦然称,她在努力尝试,但作家风格的确立也意味着局限的形成。“风格其实是确立自己和他者之间的界限,但对作家来说,确立了风格就等于有了局限性。我写长篇的时候也试图去突破,我之前的语言非常繁复,而面对《茧》这样的题材就需要调整,我觉得这也是风格上的一种突破。”
  这种突破能否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可呢?张悦然认为,80后一代作家的写作与之前几代人的写作是不同的,他们抛弃了集体视角,作品不再是宏观的、俯瞰的。“但是不能因为我们不具备集体观,就认为我们的作品一定是不好的,逊色的。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确立自己的写作观,这个过程并没有完成。总是在前一代人的参照系里去观看后一代作家,是有失偏颇的。”
  在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里,作家应该关注底层,关注弱者,但张悦然等新一代作家的作品中,小圈层或者中产阶层的某种生活方式也被呈现出来,这是与前几代作家不同的。张悦然称,他们这一代作家或许会慢慢改变一些主流写作观念,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