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娃到“国际范儿”
在齐鲁工业大学应用化学国际班,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出得起国
2016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在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做交换生。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Bielicki研究员给国际班上课
  2015年中秋晚会留学生和国际班学生在一起
     近年来,出国留学渐热,但高昂的花费让不少家境普通的孩子望而却步,“连想都不敢想”。齐鲁工业大学的曹生硕却是幸运的,在大四的时候,他借助学院内国际班的机会,顺利出国做交换生,并以此为跳板,申请到国外的硕士学位继续深造。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应用化学国际班,以培养学生出国接受教育为办学宗旨,用最少的花费,为家境普通的学生创造最好的留学条件。
    出国一年花了不到5万元
  曹生硕家在菏泽农村,是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09级本科生,与王雪婷是同学。现在,曹生硕已经从芬兰的东芬兰大学读完硕士,准备再申请国外博士,而王雪婷从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目前正在丹麦科技大学读博二。东芬兰大学全球排名前400,丹麦科技大学是北欧最好的理工类学校之一。
  2012年,齐鲁工业大学正在读大三的曹生硕、王雪婷,和班上很多同学一样,正在准备考研。“如果不是学院组织,可能我也像班里大部分同学一样,准备考研,考不上的话,可能就去某个化工厂上班,关注的只有每月的薪水。”曹生硕告诉记者。曹生硕出身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一直以为出国留学是有钱人的“专利”,2012年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踏上异国的土地接受教育。
  2012年,在学院的帮助下,曹生硕、王雪婷等7个学生顺利获得去芬兰塞马应用科技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不需要额外交学费。一年后,顺利拿到该学校的本科学位证。这一年,所有边边角角的花销,包括申请学校费用、生活费用、来回旅费,曹生硕花了不到5万块钱。“临走的时候,我是带着3万块钱走的,基本够用。在国内,我一年的生活费也差不多一万多,虽然3万块钱也不算小数目,但我的家庭凑一凑,也可以负担得起。”曹生硕回忆道。
  毕业后,曹生硕回国,去了一家塑料注塑厂做物流管理,“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一年后,曹生硕决定继续出国深造,2014年,他开始申请芬兰的东芬兰大学,这是一所全球排名前400名的学校,不收学费,每月有奖学金。这时塞马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位证派上了用场,他可以像芬兰的学生一样,申请芬兰本国的研究生,“如果不是我之前的出国留学经历,东芬兰我想都不敢想,申请门槛特别高。”20个月的硕士学习,每个月有500欧的奖学金,加上自己省吃俭用,曹生硕的国外生活过得并不拮据。
学校80%是农村学生
让他们出得起国

  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应用化学国际班成立于2012年,曹生硕、李媛媛、尹翠竹、高倩倩是首届国际班的学生,曹生硕去年东芬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工作,同届王雪婷、于文娟、李晓峰留在欧洲继续深造。“国际化办学是拓展学生视野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化工学院化学院国际班负责人崔月芝介绍。
  回想起出国留学的经历,曹生硕并没有刻意夸大,他知道这对一个农村娃娃有多么不容易。“国外先进的实验条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感觉我的人生之路豁然开朗。”曹生硕说。去年硕士毕业回国后,曹生硕第一时间是回到母校,这个大男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感激,只能以义工的身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学弟学妹,希望他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出国,就是一段经历,没有多么了不起,放在现在来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在这个学校里迈出这一步,它有它的难处。”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院长李天铎告诉记者。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80%以上的生源都来自于农村,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出国留学的氛围并不浓厚。
  出国留学,花费高几乎成为一个常态,要么是中介收费,要么是国外学费高昂。“要钱的学校,我们是不跟他们玩儿的。因为我知道我这边农村孩子多,没有那么多钱。一旦收费太高,对老百姓压力就会比较大。”李天铎坚定地说。“我们希望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也可以出国留学,也有出国接受教育的机会”,国际班的班主任李艳告诉记者。李艳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学校进行招生宣讲时,学生瞪大的眼睛,“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像我们这种家境一般的也能出国留学?”李艳现在想起来仍是一阵心酸。
  院长打入国外学校为学生铺路
  既想省钱,又想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学院为此大动脑筋。李天铎在多次出国考察、参加国际会议时了解到,跟国内相比,欧美等国的大学化学、化工专业的办学水平较高,但生源不足,而且,部分国家,如芬兰、丹麦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免费的,学生只负担在国外的生活费和国际旅费,每年费用约4-6万人民币,比较适合工薪阶层和农村学生。入选国际班的同学,在齐鲁工业大学内,并不会额外多收费,由学院为学生兜底。
  “芬兰的化学化工技术是很先进的,企业就分布在市中区,非常环保,学生如果对其中的技术有所涉猎和学习,无论是在国外发展还是在国内建设,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李艳介绍。从2012年开始,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国考察,化工学院先后与芬兰、英国、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曹生硕等7位打头阵的同学,入选国际班后,去芬兰的塞马应用科技大学做交流生,顺利拿到该学校的本科毕业证后,部分学生又选择继续深造。有了第一批交流学生的成功经验,2013年,化工学院的国际班开始面向全校的理工类学生招生,班额30人,实行全英文授课,小班教学,精英培养,采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混合编班。国际班的同学,师资力量与普通班不同,任教老师基本都有出国留学经历,更有合作学校的专业外教老师前来授课。
  入选的学生,需要英语底子好、有出国意向。从大二开始,学院为国际班学生配备科研导师,从大二开始与国外大学以交换生或双学位方式进行联合培养,每年都会外派部分学生去国外大学学习,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双学位,优秀的学生可以参加3+2或4+1的硕士项目学习,节省两年的硕士学习时间,在国外继续读研。
  自2013年正式招生以来,目前已有40多名学生分别到美国、芬兰、澳大利亚、丹麦、英国、韩国等国参加交换生(双学位)学习。由于这份经历,很大一部分成功申请合作学校的研究生(全额奖学金)在国外继续深造。随着合作的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选择来齐鲁工业大学交流学习,国际班的学生国际化视野慢慢形成,从最初的避而远之,到敞开胸怀积极交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