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博物馆:环状兽形鬶见证原始文明
2016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许多人观念中,原始社会是落后、封闭、愚昧,甚至是野蛮的社会形态;其实不然,当时的人们不仅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已开始用火来烧造各种精美的陶制器具。入藏于胶州市博物馆的一件环状兽形鬶,设计巧妙,做工精细,生动有趣,充分展示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高超的制陶技艺。
  该件环状兽形鬶是在三里河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发掘的。三里河遗址位于胶州市北三里河村西侧。上世纪60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敦愿等人根据清代山东著名画家高凤翰的一幅《博古图》的线索,考察高氏故里三里河村时发现了该遗址。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类型,下层为大汶口文化类型。1974年10月和1975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三里河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环状兽形鬶就是其中之一。
  环状兽形鬶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一件典型陶制饮器,通体呈红褐色,有流、鋬和四只短足,高10厘米,口流20.4厘米,鬶体周长60.7厘米。鬶体为筒状圜圈成周,正前饰有龟缩状小兽首,兽首之上是口流,用夸张的手法将尾梢向前卷,与口流连接形成提梁,不仅便于握持和提取,而且便于倾倒液体;尾下部塑有象征雄性的生殖器;四足均衡地分列在圆形鬶体下部。
  制作者以熟练的制陶技术,巧妙的艺术构思,将这件兽形鬶塑造得生动有趣、方便使用。尤其是前部的小兽首,既动感十足,又使兽首外伸部分与整体协调统一;顶部弧线形的提梁,既增强了鬶的牢固度,又弥补了口流过高的缺陷,使整个造型高度自然适中,安排巧妙合理,布局恰到好处。四足分列两侧,形成一个方形,与圆形鬶体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整个造型布局考究、稳健大方,堪称工艺美术史上的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胶州一带先民的聪明智慧不止于此,同一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一件薄胎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39克,口盘部分厚仅0.3毫米,薄如蛋壳,光亮如镜,堪称绝世佳作;还有一件造型生动的红陶鬶,鬶流呈喙状上翘,两侧有乳钉纹,底部三只丰满的乳形空心袋足稳定而立,袋足下有圆锥形实足,这一造型与其使用功能密切相关,以便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炊煮时间。 
  这些制作于四千年前的精美器物,都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典型的生活用品,代表着当时高超的制陶技艺。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制陶业兴旺发达,陶工们掌握了纯熟的工艺技术,这一时期的陶器已较为普遍地采用轮制,陶器的成型、装饰、焙烧等方面都显示出很高的水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