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该多一些文化味儿
2017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袁跃兴
  元旦过后,春节离我们就很近了,但过节好像就剩下吃了。这是多年来大家一再的感叹,这两年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阅读微信、转发微信,估计将会成为过节的首要活动,拜年、问候、欣赏、分享、说三道四,恐怕都会在微信里完成。
  近日,腾讯集团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说:“2017年春节不再有微信红包的营销活动,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和家人相处。”过年跟微信红包的营销活动说再见,其动机就是“一直以来,微信提醒用户:红包虽然增添无限欢乐,但陪伴家人必不可少。春节期间,放下手机,多和家人聊聊天”,力求减少科技力量对文化、对传统、对节日的浸润和影响,使节日更多地回归情感性、文化性和人文性。因为节日中人们需要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需要具有文化仪式感的问候。春节期间,小到一家人吃团圆饭,大到一个国家集体看春晚的心态和氛围,这种交流形式、文化形式是无法取代的情感互动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我们总在喊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消失,可是,如何挽留,或者如何增加?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责任,因为过节是每个人的事,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才能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练毛笔字,喜欢开办展览、四处发表,事实上,书法爱好首先应该融入日常生活里。过节了,买来的春联多是由电脑统一制作、海量批发,千篇一律,有多大意思?还不如自己动手,铺纸研墨提笔。大家不都在呼吁恢复、延续传统文化吗?诗词就是传统文化,对联更可以显示传统文化的根基。创作出一副自己得意的春联,贴在门口,供家人和客人、邻居欣赏。如果还有雅兴,不妨帮左邻右舍再写几副,这比一门心思钻营办展览强多了。
  如果实在离不开微信,那就自己创作问候的内容、撰写拜年的新句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心意、亲人的想法、朋友的情感描绘出来,有情趣、有幽默感地互相传递。在微信中创作,在微信里提高文化品位,过这样的节日,比天天盯着低俗段子、传递不实信息、不加鉴别地胡乱转发,好过不知多少。
  节日之于假日文化、休闲文化、传统文化的意义,应是对国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而这种生活的趣味、愿望,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愿景、人生理想,更透露着一种文化精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