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舞台”正式启动
农民工子女携手妈妈献艺
2017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伞棒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环卫工席地而坐看表演。
  小朋友被精彩的演出吸引。
  农民工子女和妈妈的节目《我的好妈妈》精彩亮相。
     28日晚,山东省文化馆群星广场上欢歌笑语、人头攒动,大家聚集在这里观看了一场由群众和艺术家共同出演的“五月的鲜花”文艺演出——由齐鲁晚报、山东省文化馆主办的2017年“百姓大舞台”启动了!今后,“百姓大舞台”将成为我省广大群众展示自我风采的地方,每周六19:30都将在省文化馆群星广场举行演出活动,一直持续至10月7日。不仅如此,演出还将深入到全省各地,真正实现文化惠民、艺术共享。
  文/本报记者 刘雨涵
片/本报记者 陈文进

农民工妈妈脱下工装
走上舞台

  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前排的农民工和环卫工代表,这是一台献给劳动者的演出。
  在山东省文化馆爱乐管弦乐团《庆典序曲》的乐声中,演出正式开始。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女歌唱家陈海茜高歌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国家一级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朱海棠、李洋的《戏曲杂谈》,用方言唱地方戏引发了阵阵笑声;央视综艺频道特邀演员吕腾飞的小品《如此儿女》引发了观众对孝道的思考。
  在这些精彩的节目中,最特别的要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济南市馆驿街小学“蓓蕾艺术”工作站带来的歌舞表演《我的好妈妈》。正值五一劳动节前夕,又恰逢母亲节即将到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妈妈请上台,在歌声中一起跳起了舞蹈,这是一个真正的百姓节目。
  据舞蹈指导李老师介绍,起初他们只是想单独给孩子们排演一个节目,但是看着穿着工装来送孩子上课的家长,老师们决定无论多难都要让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登台表演。“她们的工作都特别忙,且时间不固定,妈妈们又都没有艺术基础,记动作和表现起来特别吃力,三分钟的节目我们排练了半个多月才完成。妈妈为了不给孩子拖后腿,拼尽了全力。如果没有孩子,她们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登上舞台。”由于在外上培训班的费用特别贵,孩子们都格外珍惜这种学习机会。“真是能从眼神中感受到她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每次辅导培训老师总想多教她们一点。”
难得一见的
非遗表演亮相

  作为山东省传统民间舞蹈复原工程的重要成果,当晚演出中的“伞棒舞”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伞棒舞”,顾名思义,就是以伞、棒等为道具,且融合了武术动作,展示了这一舞蹈的力与美。“伞棒舞”是聊城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运河漕运的繁荣而生,它自明代形成,具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运河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是戏曲大省,演出自然也少不了戏曲荟萃。山东琴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很少能有机会耳闻目睹,当晚观众有幸看到了北路山东琴书传承人、“牡丹奖”获得者姚忠贤、杨珀表演的《小段集锦》,俏皮幽默,现场笑声阵阵。“梅花奖”获得者吕淑娥演绎了吕剧《红嫂》选段,杜鑫和宋冬青分别表演了京剧、柳子戏选段,配上现场大屏幕,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百姓大舞台”是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深入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这个舞台上,广大群众和民间文艺能人是主角,群众参与群众表演,没有门票,没有围墙,文艺生发于民又惠及群众。山东省文化馆是全国首批十个文化共享工程“网络电视制播工作点”之一,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国演出直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