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思维撑起了路口的遮阳棚
2017年07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伏天开始,酷热难耐,避暑再成当务之急。这两天,在“火炉”济南的一些路口,施工人员挥汗如雨为过往行人搭建起了遮阳棚。有了遮阳棚的“庇护”,人们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就可以少受一会儿烈日的暴晒,暂享片刻的阴凉。
  遮阳棚简洁素雅,不事张扬。相对于整个城市的庞大体量而言,隐没于城市一隅的小小几个遮阳棚堪称微不足道;相对于城市管理的工程浩大而言,在个别路口搭建遮阳棚这样的举措似乎不值一提。然而,就是如此“卑微”的小设施小举措,一经推出便成为这个伏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赢得一片喝彩之声。
  喝彩声的背后,不仅有过往行人对遮阳棚下一片阴凉的“笑纳”,更多的无疑是对遮阳棚所承载的那份城市管理善意的体贴与褒扬。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总蕴含着某种意义。对城市管理者而言,空间即产品。在城市空间及其辅助设施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产品质量的“用户体验”,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管理的立场与水准。
  遮阳棚虽小,但其所蕴含的意义不容小觑。透过几个小小的遮阳棚,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对市民生活诉求的及时关切。虽然相对于盛夏酷暑而言,这份关切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象征,但是,这种象征所呈现出的城市管理的态度与方向令人欣慰。
  在某种意义上,城市的现代化意味着城市空间的重塑与迭代。为此,城市管理必须大有作为。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大有作为被做了粗鄙化的诠释——城市管理弱化了应有的人本诉求,沦为简单粗暴的管控;空间重塑丧失了必要的服务细节,沦为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
  也因如此,这些年来,一些城市虽然看上去“现代”了不少,置身其间的人们却感受不到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温度,缺少应有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这种应有的获得感与归属感的缺失,极易引发居民对某些城市管理事项的不认同乃至不配合,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恶性循环。
  这样的遗憾很少出现在一座能在夏天为路人遮阳的城市。看到一个个在街角路口默默出现的遮阳棚,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角角落落里,还会有更多的“遮阳棚”带着人性的温度嵌入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并汇聚成一道更盛大更富魅力的现代城市景观。
  当你路过路口的某个遮阳棚,在那片可爱的阴凉下等红绿灯的时候,不妨信心满满地憧憬一下未来——你身边的下一种“遮阳棚”可能就是拆违之后的一棵大树一片绿地,闹市中蓦然回首时的一个车位,小学校门前的一座过街天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