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密东北乡”回来了
2017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日,高密“90后”作家李君威收到了他期待已久的包裹——2017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开篇作品就是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和组诗《七星曜我》。很快他还将收到新一期的《收获》,上面会刊登莫言的三篇短篇小说:《地主的眼睛》《斗士》和《左镰》。
  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公开密集地在刊物上发表作品。作为莫言十几年的忠实读者,李君威“很激动”,因为,这一刻他已经等了五年。
  在莫言最新的作品中,“高密东北乡”再次出现了。在《锦衣》中,近代中国革命党和封建代表在“这里”讲述了一场“公鸡变人”的故事;在《七星曜我·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里,勒·克莱齐奥走进高密东北乡,在莫言家的猪圈东侧扶着墙,满面忧伤。
  它们像一颗石子投射在文坛寂静的湖面上。有人说,这代表着莫言的归来。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该期卷首语中表示:《锦衣》自然而自由地展现山东戏曲茂腔、柳腔的唱词和旋律特色,又不局限于地方戏的表达时空的设定,民间想象、民间情趣与历史关节、世道人心活化为一体,一个个人物的表情、腔调、动作和心理形神兼备于文本的舞台;组诗《七星曜我》则以独特的才情,与七位世界文学大师对话,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空间。
  “他的价值观,他对人性的基本观点,他‘作为老百姓’写作的立场是不变的。”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在接受齐鲁晚报专访时,针对记者对莫言新作以短篇小说、诗歌、剧本为主是否代表其写作风格或写作领域“转型”这一问题时回应说:“他变的主要是他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比如一种崭新的小说结构、一种不同以往的语言风格等。”
  莫言带着戏曲剧本、诗歌和短篇小说的“回归”,在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疑惑和猜想。
  管笑笑解释,戏剧创作一直是莫言创作中的重要方面,他也始终抱有“作为戏剧家的野心”。早在1978年,莫言就写过一个题为《离婚》的剧本,后来自己觉得不满意就烧掉了。之后陆续创作了《锅炉工的妻子》《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这些话剧剧本。现在刚推出的《锦衣》是他对民间艺术的致敬,也是他对从小喜爱的戏剧(戏曲)艺术的又一次继续探索。
  “关于诗歌,他写诗的历史很长了,多是打油诗和白话诗,一直羞于示人。所以这次戏曲和诗歌的推出并不意味着他创作方向的转变,而是展现了他在小说之外其他文体领域里的兴趣和实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