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可以回望,济南人看到《济南城记》
2017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城记》 雍坚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王任

  2003年,一位叫王军的新华社记者出版了一本名为《城记》的书,讲的是北京城之变迁始末,却引发了全国人对各自城市改造的反思。那一年,济南的城市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位名叫雍坚的记者正奔走于各处拆迁现场采访报道,广为人知的九华楼拆迁一事,最早便是出自他的独家报道。2003年,是雍坚入职生活日报的第三个年头,当时,在济南文化新闻的采写方面,他已经崭露头角。《城记》一书启发了他,身为媒体记者的责任感和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促使他的采访多了一重自觉意识,那就是,济南的当代城市变迁也应该被系统记录下来。
  14年后,由雍坚撰写的《济南城记》一书摆在了济南人面前。此书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400多张照片、20万文字、上百位老济南人的口述历史,将新世纪以来,济南市泉城路、高都司巷、县西巷、宽厚所街、卫巷、省府前街、大明湖、老东门、普利街、馆驿街、魏家庄、经一路、顺河街、官扎营、五里沟、大槐树等20个街区的老街故宅、历史掌故、民间记忆和风貌变迁一一再现。
  有一种乡愁叫城市乡愁。即便没有袅袅的炊烟、掉渣的土坯房和打坷垃仗的童年记忆,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城里人,在自己所生活过的街区片区被改造之后,也会隐隐约约产生一种莫名的怀恋,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某条老街上熟识的叫卖声,某个泉井里冰镇西瓜的滋味,或者某个司空见惯的地标建筑,某个电影院里消磨的童年时光。而《济南城记》,恰好为无处安放的城市乡愁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驿站。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看到很多已消失的老街故宅、泉水院落的绝版影像,还能了解到很多老房子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省府前街皇亲巷曾是大画家韩美林的故里,魏家庄原来有三位民国督军在那里建造宅院,普利街片区的老字号竟然这么多……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只希望,多少年以后,那些在楼房中长大的孩子,能够从这本书,看到昔日的祖宅,听到长辈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最近几十年,伴随着国内各大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文脉与城市改造之间的张力骤增。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总是在冲突与磨合中曲折推进。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冯骥才等数位先生,都在为城市文化遗存的抢救和保护而奔走呼号。2012年,北京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在国内引起一片唏嘘之声,冯骥才先生为此发出“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浩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围绕某一栋历史建筑的去留和某一个历史街区的改造所引发的争议,也是此起彼伏。
  《济南城记》不是一本只供当下阅读的书,也不是一本游记抑或古建筑调查报告,它是“一个记者眼中的济南城市变迁”,在真实记录城市风貌和历史记忆的同时,作者也记录了济南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纠结和遗憾。原拟保留24处历史建筑的泉城路沿线,在改造之后只留下了一处高家当铺;原有14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登记保护的普利街片区,改造期间被悉数取消“登记保护”;为纪念明代守城名将铁铉等人而修建的七忠祠,在其死难600周年时被拆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唤醒城市记忆之时,《济南城记》也带给我们一种文化反思。因此,它可能不是一本让人看后心情愉悦的书,但它为世人研究和思考当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典型文本,促进我们对所生活的济南温故知新,增长记性。
  一本好书,要么充满发现,要么引人思索。这两者,《济南城记》都做到了。字里行间,可发现老济南生生不息之文脉;掩卷凝神,可反思老街区旧城改造之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