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大亨”张采丞和兴顺福酱园
2017年1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朱文龙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吃惯大鱼大肉之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原先饭桌上不起眼的小咸菜,各种各样的小咸菜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济南,一提到虾油小菜,人们自然会想起以生产此类小菜而驰名省内外的兴顺福酱园。这个消失三十多年的老品牌,已在老济南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创始人是商业巨鳄
  兴顺福酱园,位于济南经二路纬三路上,创始人是张采丞。
  张采丞,原名张克亮,1886年出生,山东寿光人。少时随兄在家种地,后到其父在羊角沟镇开设的粮行学生意。14岁的时候开始贩卖虾酱,从羊角沟用车装货,行销于寿光南乡一带,在这里张采丞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不久,张采丞与兄长分家,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用自己分得的财产,将父亲开设的粮栈改字号为兴顺福粮栈继续经营,这是张采丞开办的第一家企业。随后,张采丞又在羊角沟开设了一家酱园,取名源顺福,因为当时该地只有这一家酱园,而且资金比较充足,管理较为严格,酱菜品种又适合当地需要,价格便宜,经营十分火爆,利润一度超过了粮栈,张采丞因此也成为当地的富商。但是,张采丞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决心要去济南府闯一闯。于是他将羊角沟的粮栈、酱园委托给他人掌管后,携银3000两,举家迁至济南。
  而此时的济南,正在筹建商埠,张采丞选择了经二路纬三路一块地段租下,这里是商埠要地,距离火车站不远,是客货集散的要道,在这里他相继建立兴顺福粮栈、兴顺福机器面粉厂、兴顺福机器榨油厂等。后又开办兴顺福机器铁工厂。1921年又创办华庆面粉厂,一户兼营数业。因其善于经营,注重商号信誉,不数年已成为济南工商界的商业巨鳄。
  张采丞之所以成功地创办了许多企业,盖因他具有敏锐的商业目光,善于捕捉商机。在经营上,他以诚信为本,注重企业信誉。他能够善待员工,始终将企业利润的4成用于员工分红,员工探亲的路费以及医疗费均予以报销。
  兴顺福酱园,是在1926年成立的。张采丞认为自己所涉足的众多产业,都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唯有干酱园才是长久之道,虽说本小利微,但是可以为后辈创造机会、开辟新路。张采丞于是在粮栈院内加盖了铺面房三间,开设兴顺福酱园,主营酱腌菜,兼营油盐酱醋。
  1925年,张采丞被推举为商埠商会会长,后来又出任首届济南商业研究会会长。

>> 独特的经营之道
  虽说张采丞创办了这么多企业,但是真的让他扬名济南的还是兴顺福酱园。而这个酱园的成功,与张采丞采取独特的经营之道有关。
  在开业之初,张采丞一心想使酱园和粮栈一样,创出牌子来。他特别用重金聘请了两位名师。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姓苏的师傅,苏师傅对各种产品都不惜工本,选择上好的原料,严格遵循古法炮制。例如,煮豆腐要选择上等酱油,虾油来货后必须经过加工,滤除杂质以后方可以出售或用以制作虾酱和其它各种小菜。因而兴顺福酱园的酱菜可谓物美价廉,吸引了很多回头客,销量一直不错。
  兴顺福酱园对服务看得很重。店规要求,凡是来店里购买商品的顾客,一定要做到童叟无欺,以礼相待。有一次,一个小孩端着一个饭碗要买酱油,当时因为生意忙,接待小孩稍晚了一些。张采丞视察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事情,待小孩走后,他将店员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从此以后,没有人敢怠慢顾客了。
  张采丞要求对待外地顾客更要热情迎送,包装妥帖。因为地处火车站站前,为了便于外地人购买携带,店铺专门定制了小竹篓盛装。小竹篓分一斤装和二斤装两种,造型近似鱼篓。为防止渗漏,还在外面涂了厚厚的一层桐油。把带有黑色字体的方形大红纸用麻绳扎口,然后再绑成个提手。竹篓做工精细厚实美观,如果哪位有心人能把小竹篓保留到现在,必定是一件不错的收藏品。
  兴顺福酱园以诚信为本,注重商号信誉,童叟无欺、不短斤少两,在卖物时,只许秤高,不许秤平,更不许少秤,价格也低于同行业水平。一位老济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供应紧张,一些生活用品凭票证供应。兴顺福酱园是政府指定的豆腐供应点。经常是商铺还没有开门,来买豆腐的人就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大家对“兴顺福”的信任度可见一斑。由于张采丞讲究经营之道,所以兴顺福酱园一直保持兴旺发达的势头,最盛的时候拥有资金近100万银元,因此,张采丞也被人誉为山东的“咸菜大亨”。

>> 神秘的共济会标志
  上世纪90年代,张采丞所创办的“兴顺福酱园”因被拆除消失在济南人的视野中。
  如今,在纬三路有一座古朴别致的二层石头小楼,它修建于1907年,距今已整整110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异域风情的建筑,由德国专家设计,它的主人就是张采丞。
  2011年,张采丞故居一带开始拆迁,幸运的是他的故居得以保留。远远望去,老宅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显得很精致。外立面青石到顶,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有西式老虎窗,仿佛对到访的客人静静诉说着家史。据说,从经三路80号往西至小巷长荣里,也就是现在88号院所在的里弄,当年都是张采丞家的地产。88号院内的3层楼房也是张采丞留下的房子。在这一带拆迁前,几位张采丞的后人仍居住于此。
  张采丞故居如今是市中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几年的修缮,现在已经对公众开放。真正令张采丞故居名扬海外的,还是故居外墙的西南侧那神秘的类似共济会的标志。
  共济会,字面之意为“自由石匠”(英语:Free-Mason)全称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是一种带宗教色彩的兄弟会组织,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和慈善,追求个人美德与完善社会,会员一度包括众多著名商人和政治家,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组织。
  国人对该组织的了解,主要有这么几个来源:一是著有《货币战争》丛书的宋鸿兵曾撰文,称共济会“掌握全球经济命脉”,是统治世界的“幕后黑手”;二是何新及其两部号称“披露共济会真相”的《统治世界》,何在书中称共济会是西方各国的“影子政府”,策划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重大事件;三是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等悬疑小说对共济会阴谋的演绎。这些说法均站不住脚,但如果老宅上的神秘符号确为共济会标志,那么,张采丞和共济会有没有关系?
  现在学界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张采丞与共济会有关,据记载,张采丞和德国人关系非常密切。他一生中,曾雇用德国人作绘图员,制造锅炉、水泵、吊车和矿山用的机械。是不是德国人介绍他加入的共济会?二是张采丞与共济会无关,这个房子是德国人建造,德国人与青岛关系密切,建筑老石楼的砖头或者从青岛运来或者从德国运来,而恰好有一个砖头带有共济会符号。
  孰是孰非,如今尚无定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