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之父”侯云德
帮我国成功应对近十年重大疫情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侯云德院士被称为“干扰素之父”,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领域的奠基人。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对病毒“谈虎色变”。“猛虎”侵入人体细胞后,大肆破坏人体“化学工厂”,让人体细胞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取人性命。侯云德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20世纪60年代,因研究仙台病毒取得开创性成就,被原苏联高教部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归国后,侯云德投身于我国医学病毒学事业,根据疾病防治的需要,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982年,他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干扰素,是病毒“克星”,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干扰素全部依赖进口,30多年过去了,现在干扰素大部分实现国产。
  2008年,侯云德又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领导设计了我国2008—2020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的历次重大疫情,为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构筑做出了特殊贡献。
  跟病毒搏击了一辈子,侯云德从不懈怠。“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就是要学点哲学。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据新华社、北京青年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