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热的冷思考
2018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东阿阿胶的加工车间里,“蜘蛛手”正灵活地将阿胶从传送带上分拣到包装盒中。(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玉岩 
王皇 高寒

上游核心元件
大多来自外省

  在东阿阿胶的工厂里,有40台翼菲生产的“蜘蛛手”,主要用于阿胶的分拣包装。生产好的即食阿胶块随着传送带往前走,蜘蛛手可以迅速捕捉到阿胶,一只一次能捕捉6块,自动识别出传送带旁边阿胶外包装的定位,准确又迅速地把阿胶放在包装上。除了分拣放置之外,“蜘蛛手”还有质量判断的功能,自动识别分辨出不合格的产品。
  “原来这道工序需要1200人,现在只要800人。”全国人大代表、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玉峰介绍。40台“蜘蛛手”,解放了接近400人的劳动力。
  越来越多中国的生产车间在上演这样的生产场景。这样的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并联机器人,一台机器人能代替2—6人,在分拣、搬运、包装、涂胶、码垛等工序上,它们的身影越来越多。
  孟婉婷说,随着大城市人力成本的提升,并联机器人的市场越来越被看好。
  不过,在省内,像翼菲这样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厂商并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孟婉婷坦言,公司组装并联机器人所需的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集成电控等,在采购时,省内没有找到合适的供应商,需要从华南、华东等地采购。“一些南方的城市也联系过我们,如果在南方生产,硬件方面的成本会减少不少。”孟婉婷说。
  省内工业机器人业内人士介绍,山东的装备制造业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生产工业机器人所需核心元件的企业,省内很少,即便有少数生产企业,发展也远不如南方。
下游企业实力不足
难承担机器人费用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下游企业的需求支撑。据济南海关统计,2017年,山东省累计进口工业机器人3486台,比2016年增加76.4%。
  “生产领域对机器人代人的需求,近两年迅速增加,像东阿阿胶一样,我省部分企业也用上了工业机器人。”孟婉婷说,“2017年,国内的很多工业机器人厂家都卖得很好,销售额翻倍增长。”
  但是目前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抉择:上自动化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不上自动化迟早要被淘汰。“机器换人起码要用3年才能收回成本。”东阿阿胶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业内人士分析,我省的产品主要是华南、华东企业在购买。
  迈赫集团是山东省内著名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王绪平也表示,山东企业在机器代人、自动化改造方面确实有一定积极性,但也存在一定力不从心的情况。
  “与江浙粤等地区相比,山东部分企业规模小,很难承担得起‘机器换人’的费用。其次,山东有些企业目前自动化水平较低,一些先进的生产线、机器人与原有的工艺、生产方式并不兼容,存在接口不对称的问题。”王绪平表示,此外,一些企业家的观念相对保守,并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政府为企业“输血”
加速“机器换人”

  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方面,山东的发展与江浙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王绪平说,目前,山东省提出“四新促四化”,其中四化就包含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在产业智慧化方面,国家、省内和部分地市都有相关补助,但在智慧产业化方面,相比南方一些省份相关补助比较少。”他介绍,这“两化”就相当于两条腿走路,缺了哪一条腿,“山东智造”都很难实现。
  山东省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早在2016年山东省出台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青岛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机器换人”,最高可获得补贴500万元。
  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有些代表也带来了相关建议。
  “上游的基础材料不好,功能整体部件质量不过硬,以及工艺上不达标,都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辰龙集团鲁南机床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峰说。
  针对这个情况,赵峰建议,把企业作为共性技术创新的主体。“相较于一些高精尖的技术突破来说,共性技术几乎是每家工厂每天都要用到的,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创新,更容易取得突破。”另外,他提到,由于研发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企业的投入意愿不强,加上没有多余的财力用在留住高端人才上,人才问题是个制约。赵峰希望,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企业承担一部分,政府也能承担一部分,留下人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