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家坐坐到出去聚聚
2018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在历史积淀深厚的中国社会,移风易俗是非常艰难的,有时甚至免不了流血牺牲,为什么聚会场所的改变没有掀起丝毫波澜?认真探究,也许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大约最近十年来,亲戚朋友之间的聚会场所悄然发生改变,慢慢从家庭转向饭店、酒吧等社交场合。这种转变是不期而至的,人们似乎心照不宣地适应了千年习俗的剧变。在历史积淀深厚的中国社会,移风易俗是非常艰难的,有时甚至免不了流血牺牲,为什么聚会场所的改变没有掀起丝毫波澜?认真探究,也许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在我们小时候,招待客人集中在春节,聚会地点总是在家里进行。一般提前两三天约定待客时间,给主人充足的准备时间。聚会按常例总是在中午进行,远一些的客人11点之前到,近一些的客人,在饭菜上桌之前,还得再去请一次。当时没有电话,只能口传,跑腿的工作照例由小孩来做。大人聚会,一般会带着孩子,所以家庭聚会也是孩子的盛会,大人坐大桌,小孩坐小桌,呼朋引伴,其乐融融。春节里,小孩最喜欢去别人家做客,因为能穿新衣服、新鞋,有压岁钱,能够不受拘束地吃零食、放鞭炮,正大光明地玩耍嬉戏,家长不会批评孩子不做作业,也不会呵斥苛责孩子。
  大约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家里聚会的情况逐渐减少了,朋友之间自不必说,即使亲戚之间,也愿意到饭店去,在家里待客反而显得小气,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前一段时间,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让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文章走红网络。文章最早发表在微信公众号,随后在春节前这个敏感的时间段被人大量转发。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海量信息寂寂无名,为什么“不想让朋友来家里做客”的话题牵动了众人的心,让大家放慢脚步去阅读呢?这绝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般来说,一个话题要引起公众关注,要么具备足够的新闻价值,要么能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引发人们强烈共鸣,上述话题显然属于后者。
  在文章中,作者先回顾了小时候习以为常的串门做客往事,随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不想让朋友来家里做客的原因:一是从空间上讲,一门一户带来“家在居所意义上的私密化”;二是从时间上讲,无论是请人做客还是去别人家做客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三是从心理上讲,随着社会流动加速,朋友关系泛化,人们对朋友的要求已经从“求全”转向“求同”,以信息沟通为主,不再寻求对朋友的全面了解。我基本认同这三个观点,但有两点质疑:一是在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在家里招待朋友的习惯,为什么城里人可以不在家里招待,仅仅是“不想”这么简单吗?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二是人们真的就不愿在家里待客,也不愿意去别人家做客吗?是否还存在别的更隐秘心理?
  社会习俗的转变有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的原因,也有经济加速发展的因素,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从前的人们之所以在家里招待客人,一是受制于家庭的经济收入,二是受制于产业发展,尤其是餐饮服务发展的水平。前者决定了人们有没有能力购买服务,后者决定了人们可不可以购买服务。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之所以还在家里待客,可能是受制于经济收入比较低、餐饮业不发达等因素。在相对发达的城市,人们的收入水平足以支付去酒吧、饭店、茶楼、咖啡厅等公共场所消费,同时,高度发达的餐饮服务业又提供了支撑这种消费的条件。从观念上讲,人们的消费心理已经慢慢从购买产品转到购买服务上来,如果还在家里招待客人,可能变得不合时宜。从投入与产出比上考虑,在家里招待客人,时间、精力成本付出极大,慢慢淡出习俗也是必然的。
  另外,人们并不是真的不想在家里待客,不然为什么会怀念当年随便串门做客的往事,追忆邻里、朋友之间温馨和睦的交往呢?人们可能心里想着回到从前,但时过境迁,根本就回不去了。央视有一个节目叫“回家吃饭”,激发了许多中国人关于家庭的美好回忆,于是纷纷回家与亲人团聚,为什么朋友之间就不行呢?问题还得回到从前,那时人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基本上是一种均贫状态,较少攀比心理,因为谁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国经济历经约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人们普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家庭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至少从房子、车子、家具、装饰等硬件设施上看,亲戚朋友之间差别很大。如果说家人之间不攀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儿不嫌家贫嘛!但亲戚朋友之间真就不想攀比吗?说这句话的人是否觉得有些虚伪?在家庭条件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富者不愿意露富,贫者不愿意示贫,再去亲戚朋友家或者请他们到自己家都可能带来尴尬,不如干脆去社交场所聚会,省时省力,彼此还不难堪,何乐而不为呢?
  经济发展带来了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服务业的繁荣,文化、教育的发展又促成了人们观念的改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让人们在处理与朋友的交往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网络的方便与快捷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遑论在家里还是在家外。认真探究就会发现:在家里待客,体现的是关爱与温馨,也是一种信任,未尝不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不在家里待客,体现的是尊重、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不介入他人的私密空间,不给人带来尴尬,在给予主人更多时间的同时,也让客人更自由。其实,对于聚会,回归家庭也好,进入社交场合也罢,完全取决于人们的自愿,只要方便、高兴,聚会地点并不是问题。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