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刺杀了“骑士团长”
2018年04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说家村上春树曾说过,“时间在创作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长篇小说‘备料’至关重要。”继2009年《1Q84》之后,他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问世。近一个月细读过这本书后,我顿悟,本书是由战争之痛上升到人性之痛的层面上,“我”在自我救赎中找回生命尊严。
  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引人入胜又充满悬疑色彩的长篇作品,就是“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小说由第一部“显形理念”篇、第二部“流变隐喻篇”构成,笔法极为巧妙,如剥洋葱般层层递进,讲述以画肖像画为生的36岁的“我”遭遇婚姻变故,“就像大型客轮在大海正中转舵一样开始了缓缓的转折”,结婚第六年妻子柚爱上别人,“我”开车在小镇之间放逐。后来住进美术大学同学雨田政彦的父亲雨田具彦在山顶的旧居,三个月后偶然发现藏在阁楼里的一幅撼人心魄的画作《刺杀骑士团长》。紧接着,邂逅谜一样的邻居、白发富豪免色,这期间发生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初读的过程,我对时不时出现的黑点符号隐喻、理念、洞口以及骑士团长、长面人等充满好奇,不禁追问:“骑士团长”是谁?是谁刺杀了“骑士团长?”
  小说的线索是一幅画,知名画家雨田具彦藏在阁楼的《刺杀骑士团长》,“我”发现并打开这幅画,经历了奇幻穿越之旅,最终又亲手结束了这一切,形成一个闭环。这幅画的题目取自莫扎特歌剧《唐乔凡尼》的开头,主角唐璜欲非礼未婚女唐娜·安娜,身为骑士团长的安娜父亲现身与唐璜决斗,最终被唐璜刺死。雨田具彦将这个场景“翻案”为日本飞鸟时代的日本画,画面左下方还有个长面人从地底探头而出,这幅画就像一把连环锁,锁住了很多谜团,又在现实中牵扯出一连串的奇遇。
  不难看出,书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这些或锥痛或阴影的生命之痛,最终都在雨田具彦《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中找寻到释义或突破口——他以作画的形式埋葬难以言述的耻辱与痛苦。可以说,这是村上春树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是他回到原点再出发的个人自画像。  
  触及日本侵华这段历史,在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中就有出现,而在本书中,雨田具彦的画作也是源自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关于一个家族的灵魂之痛: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正在读大学的雨田继彦(雨田具彦的弟弟,雨田政彦的叔父)被抓进部队,送上运输船带到中国。“一个除了弹一手好钢琴别无他想的二十岁青年被投入死尸累累的南京战场”,他被动砍杀俘虏,一直砍到习惯为止。返回日本后他在阁楼上自杀。弟弟的自杀给雨田具彦带来巨大精神创伤。“我”通过雨田具彦的画作、真理惠和已逝妹妹小路的帮助、妻子柚的梦境、免色的搭桥等,找回丢失的自我,重新回到妻子柚的身边,接纳她的女儿室,在她的成长中植入相信的力量。所谓“相信的力量”,是爱与悲悯,这也是捍卫正义、牢记历史的精神内涵。
  “暴力,就是打开日本的钥匙。”村上春树曾这样说道。不得不说,这部新作意蕴极其丰富,很难一下子读懂。村上春树完成了以前元素的总决算,并“将肖像画文学系谱翻案植入日本文脉”(日本翻译家鸿巢友季子评论),在挑战社会黑暗和反思历史创痛时,转身朝向自己,深掘内在罪恶,追求生命尊严。这种罪恶不是汉娜·阿伦特笔下的平庸之恶,而是历经平庸之恶后的精神麻痹,通过四幅画作抵达内在深渊,完成灵魂的拯救,亦是一个国家历史记忆的唤醒和反思。这部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精神疗愈,找回自我,在自我修复中铭记伤痛,牢记昨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