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有个梅家庄
2018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炜峰

  西里镇梅家庄村坐落在沂源、沂水和蒙阴三县交界处,有仓囤、小村、老子崖等七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85户人家。和大多数地处偏远的小山村一样,这里经济落后,是省定贫困村。今年3月,作为扶贫队长,我来到了这里。
  说实在的,我刚一听到“梅家庄”三个字时,还一阵惊喜,这个村要么有梅花,要么有梅姓人家。可到村里一了解,我不禁懵了,梅家庄一没有梅花,更没有一户梅姓人家。面对我的疑惑,一脸憨厚的村书记朱传贵却没有直接告诉我原因,而是给我讲起了故事。
  相传,在宋末元初,梅家庄有一户梅姓人家,那是家财万贯,佳肴只没尝过龙肉,华裳只未穿过龙袍。这梅家主也是个好玩的主,他突然心血来潮,想玩个新鲜,这就是村里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游戏——打响场。
  我们都知道打场,就是把小麦、谷子、高粱等穗状谷物放在场地上,拉着碌碡在上面来回碾压,把粮米从穗壳中碾下来。而打响场则是一种娱乐活动。先把场院挖成齐腰深的大坑,大坑里放置多个大缸,缸内设好机关,铺上木板,再在木板上撒满土,外观和普通的场院无异。然后拉着大碌碡在场上滚动,那碌碡特别大,需要四五个人一起用力才能拉动。拉着大碌碡滚动时,地下发出隆隆声,就像惊雷在地下霹雳一般,惊天动地。更为高级的响场就是把坑内的大缸换成锣鼓和各种乐器,经过精密设计,拉动碌碡,这时听到的是锣鼓齐鸣,看不到戏台,却听得到乐曲。这样的响场需要高超的设计和雄厚的资金,当时只有皇家有资格玩得起这样的游戏。
  梅家主不知道从哪里请来了许多的能工巧匠,在家门口的场院里开始动工修建响场,直到一个月后,响场竣工。开始游戏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聚集了来,在场的所有人被地下传出的雄壮的鼓乐之声征服了。就这样,梅家庄的响场声名远播。这消息也终于传到了当朝皇帝的耳朵里。没想到皇帝龙颜大怒,今天想仿皇家打响场,以后是不是要穿龙袍?于是下旨将梅家人满门抄斩,财产全部充公,焚烧响场。从此,梅家香火断绝,梅家庄再无梅姓人家。
  到这里故事还没结束,我心中仍有很多疑问,梅家人为什么这么有钱?为什么梅家被满门抄斩以后,搬到此地的人也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朱书记笑了,继续给我讲起了故事。
  原来这户梅姓人家住的地方叫“仓囤”,是现在梅家庄的一个小自然村,村后有座山叫“猫头山”,村前也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段石壁名叫“老鼠崖”。正是这只“猫”看着“老鼠”,“老鼠”才不敢偷吃仓囤的粮食,所以仓囤年年五谷丰登。仓囤村前还有一个“宝碾”,为何称为“宝碾”?因为在用此碾碾粮食时,总是越碾越多,就因为如此,梅姓人家才积攒了如此多的财富。时光荏苒,不知又过了多少年,猫头山的秘密被一江湖术士无意中得知,江湖术士悄悄来到猫头山,偷走了猫的眼睛,从此仓囤的“宝碾”失去了灵性,再也没有五谷丰登,只留下了贫瘠的土地。居住在此地的后人为了纪念这户梅姓人家所以为村子取名为梅家庄。
  如今,猫头山依然庇护着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梅家庄人。全村人用自己的双手硬是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花果山,一层层的梯田绿树满荫,满山的果树、桃树、花椒树春日万紫千红,秋日果香遍野,梅家庄人的日子一天天富裕了起来。
  过上好日子的梅家庄人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禀承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用“打响场”和“猫头山”的故事启迪后代子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在小山村里飘出阵阵书香,这几年就是在这偏远、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了九名研究生、三十余名本科生,这是梅家庄人的骄傲。
  梅家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梅家庄人在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村落里耕作生活,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身上始终保持的勤劳朴实、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低调谦逊的品格和精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