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张“无效”罚单,假治污的生动写照
2018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玉胜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时间过半。6月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时,收到群众投诉称,一家本应停产两年多的煤矿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督察组检查发现,该企业曾收到环保部门33张罚单,但因有基层领导干部“站台”等原因,始终未曾整改。(6月18日新华网)
  违法必究、违规必罚,这是法治社会应有的治理常态。然而,对于本应停产两年之久的洛阳义煤集团新义煤业有限公司,这些“究”与“罚”似乎根本不起作用。“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的奇葩怪象,再证污染企业有恃无恐的严峻现实,其任性妄为的背后缘由当地基层领导干部的“站台”。由此看来,欲治理好自然生态的环境污染,需先净化出环保优先和铁腕治污的良好政治生态。
  根据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的调查取证,认为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涉事企业无视环保要求,肆意违法排污,以停产躲避督察,以审批流程过长为由逃避治污改造。二是属地责任落实不力,敷衍整改。放任企业以停产应对群众投诉,面对企业恢复生产且屡罚不改,缺乏更进一步的监管措施,甚至有基层领导干部公然为企业“站台”。三是环境执法重形式、走过场。33张罚单多为督办通知,面对企业屡查屡犯,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
  上述三条原因,实际上折射出当地重视生态保护、严惩违规排污的决心不大、诚意不足、态度暧昧、氛围缺失。环境保护不是临时任务、更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民生福祉、泽被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和千秋伟业,是中央一再强调、民众十分关心的大事要事,需要政府引领、上下齐心、全民共识、各方共担、群防群治的社会大环境支撑。只有当地的政府官员清醒、政治生态清明、环保氛围浓厚,违规排污才不会有立锥之地、抗“罚”底气。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务必从政治高度、长远角度和战略层面,充分认知生态保护的重大深远意义,切实放弃一切唯GDP思维和地方保护行为。
  直到今天,仍有部分领导干部出于对地方税收、短暂利益及个人政绩等的“私”域考量,不把环境保护当回事,对违规排放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在群众举报时仍一味偏袒庇护,对上级环保督察更是采取“表面整改”“假装整改”“以停代改”和“敷衍整改”等阳奉阴违伎俩。“态度决定一切”,地方生态保护过关,首先取决于主政者的认知到位、态度鲜明和责任担当。就如通报中提到的案例,开了“33张罚单”都没管住企业,早已说明执法手段不管用,执法力度需要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仍然执着于开罚单,只能说明主观上就没有治理污染的决心。
  眼下公众的环保意识明显提升,对违规排污不认可、不容忍、不答应、不放过,只要涉事企业一天不停止、不收手、不整改,他们就要发声、举报、维权,这种来自民间的环保达人、环保卫士,既是违规排污的监督者、生态保护的生力军,也势必对地方构筑真环保、真治污、真整改的政治生态产生积极的倒逼效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