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汾监测数据造假窝案当引以为鉴
2018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4月,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张文清指使手下对市区6个国控站点进行干扰;临汾市环境监测站原聘用人员张永鹏还建立名为“兄弟”的微信群,许诺给作案者每人每月3000元好处费;为了不被拍到,作案者配备了口罩、帽子、头盔、手套等,更请人实施远程屏蔽技术……临汾近日被爆出的大气监测数据造假窝案,引发关注。
  6月23日下午,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就此向媒体通报,称该案影响恶劣、性质严重、教训深刻、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临汾大气监测数据造假窝案与之前西安长安区爆出的监测造假案,可谓惊人地相似——都是环保局长指使,都是通过非法手段干扰监测点。相形之下,临汾一案涉及人员更多、组织更严密、干扰站点更多、持续时间更长,作为地方环保部门竟猖獗至此,难怪环境部会震怒、舆论会惊愕。
  长安区监测造假案被曝光后,当时的环保部曾表示,要坚决打击环境监测不当干预和弄虚作假行为;“两高”还为此出台司法解释,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纳入污染环境罪。临汾涉事环保官员对此仍敢置若罔闻,这也反映出,个别环保官员仍存在投机取巧心态。拿临汾来说,2017年当地曾因“二氧化硫超标千倍”事件上了舆论黑榜,面对环保考核压力,涉事环保官员拿出的不是治污魄力,而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这背后或许连着造假的低风险。临汾此案若不是作案者太猖狂,作案频密且持续时间太长,手法欠专业,使得监测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恐怕还不至于被轻易发现。最初被发现后,该案还差点被“压下去”——案发后,山西省环保厅曾向临汾市环保局通报,后者将此事定义为个人行为,直接作案者只被公安机关拘留10日,后来环保部介入真相才大白。
  这起监测数据造假窝案,堪称负面典型。对这类触犯法律“红线”、污染行政作风的做法,就该以铁腕姿态打击,该追责就追责,以儆效尤。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现,接下来,环境主管部门不妨从几点着手:首先,对环境监测数据异常进行更严密监控和分析,强化大数据执法,动用更多“飞行检查”手段。不仅要查直接篡改数据的造假,对于类似雾炮车干扰这类擦边球式的造假行为,也要零容忍。对于个别地方政府掩盖和袒护监测数据造假的,也要一查到底。
  再者,积极引入社会监督。事实上,在官方环境监测外,许多专业环保组织也会对地方污染数据展开日常监测。鉴于此,不妨将其纳入合力监督体系中,甚至以开放态度扶持民间环境监测,增强对监测数据造假的震慑。
  无论如何,决不能容许这类恶劣的监测数据造假窝案再上演。(摘自《新京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