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过中小学教员的名人
2018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从左至右分别为萧乾、鲁迅、胡也频。
     因为写作需要,近一个阶段读了不少曾经生活和工作在民国时期的名人的年谱以及学术活动简表,发现一个非常普遍也很受启发的现象,很多之后成为某一领域学术大师或业界名人的人,都有一段或长或短执教中小学的履历。他们很多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不乏北大、清华、复旦、南开、齐鲁,甚至留过洋的高材生。
  1909年7月,鲁迅先生在结束前后七年多的留学生活之后,从日本回国。依时下之思维,学成归国的鲁迅还不得到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谋个体面荣光的职业?但是,鲁迅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先是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文学和生理教员,第二年回到老家绍兴,出任绍兴中学堂监学,同时为学生讲博物学、生理卫生学。与鲁迅同在绍兴做中小学老师的还有他的老乡章锡琛。土生土长的章锡琛虽然没有鲁迅那样留洋多年的招牌,但也是在当地的著名私塾及山会初级师范学堂读书,毕业后在母校附属小学做教员。鲁迅和章锡琛在家乡当中小学教员的时间虽然不过三五年,1912年2月鲁迅即应蔡元培之邀去往南京,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章锡琛则去了上海加盟商务印书馆,但二位日后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带动了家乡绍兴乃至浙江一带的文化发展。学成回乡到中小学做教员,也成为当地一种风尚。
  董秋芳就是一位紧跟绍兴同乡鲁迅和章锡琛步伐,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到中学当教员的文化名人。或许董秋芳的名字已经不为今人所熟悉,其实,他在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地位很高。1929年秋天,董秋芳北大毕业,选择到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做国文教员。巧合的是,他来时已有作家丁玲和胡也频在该中学任教。一所中学竟同时有这么多著名人物会聚,学校的人气可见一斑。的确如此,在丁玲、董秋芳、胡也频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后来颇有名气的学生,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可谓名校有名师、名师出高徒。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做了60多年教授的赵景深,曾任开明书店和北新书局的总编辑,也有几段在中学当教员的经历。1924年,赵景深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与田汉同事。后来又到绍兴第五中学、广东海丰中学做教员。即使在他被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北新书局总编辑之后,也依然同时在上海光夏中学和上海中学开设《儿童文学》选修课。
  叶圣陶中学毕业后的工作是在苏州的干将坊言子庙初等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当小学教师,一干就是8年多时间。后来叶圣陶成为著名教育家、作家。在他的履历中,在几所小学当教员的记录清晰明了,而且他总是挂在嘴上,认为那8年多的小学教员生涯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这样的例子仔细数来确实很多。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留学日本归国后,曾在杭州第一中学当老师。著名记者萧乾曾在广东汕头的角石中学任国文教员,从这里考入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日后成为著名报人、作家。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任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文学院时,兼着开封北仓女子中学教员,大学授国学,中学教国文。曾任《辞海》常务副主编、《汉语大词典》主编的罗竹风,193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也是选择到山东省立烟台中学、益都省立第十中学做教员。
  是什么力量或者精神让叶圣陶、鲁迅、章锡琛、丁玲、沈尹默、萧乾、胡也频、赵景深、罗竹风等人,或留洋归来,或名校毕业之后,来到中小学做教员?当时的社会背景、意义和公共影响力又是如何?风气之先,在于其带动与影响。季羡林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选择是回自己的母校当国文教员。没有文字记录季羡林为什么北大毕业以后要回母校当中学教员,但他对丁玲和胡也频到中学当教员的认识却是非凡的。季羡林曾经这样写道:“丁玲的衣着非常讲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装。相对而言,济南还是相当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出现,宛如飞来的一只金凤凰,在我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她浑身闪光,辉耀四方。济南的马路坑坑洼洼,胡先生个子比丁玲稍矮,而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的丁玲步履维艰,有时要扶着胡先生才能迈步,学生们看了觉得有趣,就窃窃私语说胡先生是丁玲的手杖。”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季羡林一语说破。推演下去,叶圣陶、鲁迅、赵景深这样的作家、大学问家在中学教课,定会掀起巨大波澜,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
  湖南有两所学校名气不凡,省立第一中学和湖南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的创办人叫符定一。这位先生求学于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他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南任岳麓书院院长,同时创办了上述两所学校。毛泽东就是省立第一中学的学生,曾多次听符定一讲古典文学。毛泽东走出湖南入职北京大学,也是因为符定一的引荐。1958年符定一逝世,周恩来总结符的一生有三大贡献,其中第一个贡献就是发现毛泽东为中国的有用之才。
  我读高中时的1976年初,周恩来总理逝世。我顶着寒风从十里之外的家中往学校赶,路上听到附近部队的大喇叭广播周总理逝世的讣告。进了教室,教语文的张老师哽咽着讲述他在莫斯科见到周总理的场景,至今想起来都是历历在目。张老师大学毕业以后曾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其间正好周总理前往访问,张老师讲的就是在那时见到周总理的故事。后来张老师回国,被分派到我们学校教语文。感谢张老师,是他这样一位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中学教员,让周总理的故事扎根在我们心中。
  恰逢教师节即将来临,向那些曾经在中小学做过教员的名人、大师们致敬。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就像一场适时好雨,滋润了一片干涸的贫瘠土壤,生发出万物性灵。时光荏苒,回头望去,大师身后已是大树参天,树下坐着无数乘凉人。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一生都在中小学讲台上默默奉献的教员。他们两肩担道义,乃民族之脊梁也。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