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垄断“三宗罪”
2015年0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期出租车停运事件频发,虽然诱因与燃油附加费、“专车服务”冲击等有关,但较多舆论认为,病根还是出租车行业长期垄断经营带来的弊病。

严控数量不顾需求
  我国出租车行业多年来饱受垄断经营质疑,每个城市出租车的运营牌照由政府部门控制总数量发放。在一牌难求之下,出租车牌照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记者采访发现,上海出租车牌照转让价格被炒到50万元以上,沈阳的出租车车标价格上涨到80万元,仍供不应求。
  由于有的地方出租车牌照没有有效期,所以“一旦拥有”就等于“天长地久”。沈阳出租车司机李峰告诉记者:“在获得‘车标’后,只要把车租出去,什么都不干,年收入就可超过9万元,标主10年内就能收回成本。再往后就是净赚的。”

定价全靠政府调整
  在9日西安和上海的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上,有消费者代表提出,“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提价的听证会,因为光靠价格调整是解决不好行业问题的”,“需要优化出租车经营模式,重新研究价格制定规则,改变政府定价的现状”,“能否逐步研究适度放开(出租车)单一的价格管理制度”。
  还有消费者代表提出,应该根据车型、驾驶员星级、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灵活制定价格,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
  而因为高昂的份子钱带来的紧张的劳资关系,每一次出租车调价、每一次燃油附加费调整,都像在鸡蛋码放的金字塔上放新的鸡蛋,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艰难。

公司管理一笔乱账
  尽管不少出租车公司都在喊穷,但其背后却有着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
  记者调查得知,某出租车公司虽然只有40辆出租车,但管理人员却有40人;另一家管理上万辆出租车的企业,其各级管理人员有2000人左右。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学金告诉记者:“上海一些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靠300多人就能管理37万人的信息。可见,很多出租车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压缩成本还有很大的空间。”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也指出,很多出租车公司公布的支出项目不够细,尤其是管理人员开销不够公开透明,不够详细。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