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以“质”取胜
胜利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客车班组积极投身创效攻坚战
2015年1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顾松 通讯员 吴政希 付冬梅
  “每人每年创造收益4万元,整个班组一年下来就能创造劳务收入40多万元。”谈起胜利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客车班组劳务输出项目,该公司公共事业中心主任孔伟感触很深。他说,该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司全员在“低油价”下积极投身创效保效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创效只有几十万元,但是对于后勤保障单位来说实属不易。”

  充分盘活人力资源
积极适应岗位需求

  今年以来,按照油田统一部署,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将原有大型客车交给运输总公司协调管理,这个平均年龄47岁的客车班组有了富余人员。对此,经过双方多次协商约定,该客车班组以劳务输出的方式到运输总公司上班。
  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公共事业中心书记徐红梅说,客车班组的职工听说要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去运输总公司工作,大家心里都有顾虑,其中最担心就是归属问题,“好几个职工和我反映,自己在技术公司干了大半辈子了,怎么公司突然就不要我们了,心里想不通。”这个劳务输出项目的计划起初进展并不顺利。这时,公共事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不断给客车班组职工讲政策、讲形势,希望他们能在理解公司的苦衷后积极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
  “低油价下公司生产经营这么困难,但是还为咱们想这么多,都是单位的老员工怎么能不为公司分忧呢?”57岁的毕国强是班组里的老大哥,他和班长迟金菊经过商讨决定率先表态,随后其他人也都下定决心。
  毕国强说,到运输总公司工作后,现在每天要跑8个单程,较原来的工作量相比多了一倍,另外每周还要进行安全培训和考试,一旦迟到或接到投诉都会被罚款。
  “运输总公司要对全油田服务,按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因此新的管理模式大家必须要遵守。”徐红梅说,起初刚到运输总公司工作的几名员工都有些不适应,但是随着不断给大家培育服务意识,很快职工们就能理解了岗位需求。
培育全员服务意识
以实际行动赢尊重

  服务的范围不断增大,就注定客车班组每天接触的乘客也是形形色色。有一次,由小燕按规定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而对方不但没有系安全带而且说了一些不文明语言。受到委屈的由小燕和乘客你一言我一语,就引发了一场争吵。事件发生后,由小燕因服务态度不好遭到投诉,运输公司按规定对其做出处罚。
  受了委屈,自然是找“娘家人”诉苦。大家陪着由小燕找原单位领导评理,看着员工在外受苦受气,孔伟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服务行业的条条杠杠写得很明白,孔伟耐心地劝说大家:“咱们是服务方,这个观念必须得转变。即使乘客再不对,只要和他们发生争执,错便在咱们服务方。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大家都劳累一天,难免有不顺心的时候,关键时刻更得体现咱钻井技术人的素质,为乘客服好务。”经过多次思想工作,由小燕和班组其他师傅也慢慢理解了服务的真正内涵。一次事件,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在外挣钱的不易,同时也憋足劲提升服务质量,为钻井工程技术公司争荣誉、创效益。
  老司机韩立红以“微笑服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经常跑下车帮提着行李的乘客提行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韩立红与大家打成一片;班长迟金菊为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利用休息时间,义务将车上的座套拆下来清洗干净,还在班车上为大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放松心情,乘客们都笑称自己是VIP待遇;42岁的孙风侠在班组中年龄最小,但是在服务上一点也不比大家差,车上乘客隶属不同单位,她就用心记住每个人的乘车习惯。乘客小刘每周五都会提前下车去婆婆家,有一次她在班车上睡着了,但孙师傅知道小刘的习惯,到她婆婆家那个站点后,便叫醒了小刘。
  “微笑服务”、“VIP服务”、“专车服务”,不到三个月时间,客车班组都亮出了自己的绝活,运输公司的其他司机也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老大哥毕国强说:“以前都说后勤人员只能吃‘皇粮’,但我们打破了惯例,用事实证明后勤人员也能创效益,为公司度过‘寒冬’贡献一分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