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山大秧歌传承和发展
2017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乳山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乳山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土壤。
  乳山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乳山大秧歌的健康发展;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秧歌传承培训和道具采购,为大秧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建立市、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秧歌活动平台,先后建设了金牛山公园等市级文化活动场所和15个镇级综合文化站、550个村级文化大院,为乳山大秧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活动平台。
  为保护和传承大秧歌,乳山成立专门的大秧歌研究保护机构,在大秧歌的历史溯源、发展特点、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通过广泛普查、调研等方式,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将乳山大秧歌的基本情况、分布区域、历史溯源、传承谱系、当前状况、当代传承人、保护措施等进行整理,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乳山大秧歌档案和数据库。
  延续大秧歌文化“血脉”,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育。在秧歌队伍建设过程中,乳山注重传承人发展、注重专业化培训、注重梯队化建设,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强、参与度高、影响广泛的秧歌队伍,形成“老、中、青、少”四代梯次队伍结构,保证乳山大秧歌后继有人。目前,乳山全市镇区秧歌覆盖率达到100%。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乳山都会组织一次全市秧歌汇演,参与人数最高可达2000人,观众达10万人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乳山大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从纸龙、布龙,再到夏西村的火龙表演,逐渐形成了技术含量高、表演手法独特、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表演形式。乳山还积极淘汰与时代格调不相协调的插科打诨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节目,创新编创了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节目,使大秧歌表演清新健康、格调高雅。
  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如今,乳山大秧歌已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将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也寄托着更美的梦想,势将成为乳山的一张闪亮名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