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公安部门为滞留人员建立DNA档案
比对DNA帮被救助人员寻亲
2017年0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13日讯(记者 李洋 通讯员 吕志远 马晓慧) 13日上午,齐鲁晚报记者跟随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周村区南郊镇小方村的淄博市流浪乞讨人员托养中心,与周村公安分局法医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同为长期托养的流浪乞讨人员采集DNA信息,开辟为长期滞留人员找家的新途径。
  在托养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托养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在工作人员的照料下生活很有规律,环境也越来越好。周村公安分局法医中心的工作人员携带着采集DNA的专业工具,十分耐心地对受助人员进行登记和采样,每采集一个样本都仔细做好记录,并且对每一名采集血样的受助人员都编号拍照,一丝不苟地建立个人DNA档案。
  据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托养中心共有44名无法核实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留,其中男的23名,女的21名,绝大多数属于智力障碍,有几个属于聋哑、盲人等残疾人,他们中间滞留时间最长的已经超过6年。他们几乎无法与工作人员正常交流和沟通,尽管每年市救助管理站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他们找家,但是成功的案例非常少,为他们寻家的难度很大。
  周村公安分局刑警大队的高法医告诉记者,公安部门将采集的流浪乞讨人员DNA信息一一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和失踪人员DNA信息库进行比对,并在两周后将比对结果反馈给淄博市救助管理站。这样的高科技手段,对于查找在公安机关备案的失踪人口具有很大帮助,希望通过这个途径为44名滞留人员早日找到亲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