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徐霞客”南极圆梦
山东人李存修行旅60年,足迹遍及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存修在本报旅游事业部接受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许亚薇 摄
     75岁的老人还能出游吗?如果按照以前的眼光看,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但对于曾被媒介评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李存修而言,答案则是“还可以轻松游一趟南极”。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旅程。这是七旬翁李存修前60年的人生。信奉“有惊喜的东西,一定要分享”的他脚步不停、笔耕不辍,在足迹遍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时,已结集出版了33本图书。
  近日,从南极洲回来的第一站,李存修来到本报旅游事业部,向记者讲述他的旅游人生。
  本报记者 许亚薇    

带着环保的梦想
去南极洲

  旅游了60年,光是“旅游活儿”就干了40多年,足迹踏遍这个星球的万水千山,但南极洲没有踏入,这像个解不开的心结,疙瘩越结越大。“我今年75岁了,再不去就真去不了了。”李存修说。
  十年前,每年去南极旅游的在500人左右,现在能达到5000人,是十年前的10倍。一直身处旅游业前沿的李存修,曾两次抵达南美洲阿根廷南部,却都与南极洲失之交臂。这一次再也不能错过了。于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踏上了南极洲的土地。“真正的旅行家,一生应该去一次南极。”在本报旅游事业部,李存修长出一口气,心结终于解开了。
  作为国内著名的旅行家,李存修从高中起开始旅游,第一次出行的目的地选择了泉城济南,到如今正好60年,这一“旅龄”在国内几乎没人能超越。同时,李存修游历的国家、地区远超百个,国内各地更是几无死角。这些年,他为人称道并见诸报端的事迹有:连续多年爬崮顶、若干次徒步大运河。其中,2014年,李存修曾经参加由齐鲁晚报发起组织的“四省二市媒体徒步京杭大运河支持申遗”活动并全程参与,从北京出发抵达杭州,其间走过18座沿运城市。作为一名游客、旅者,他对世界各地旅游情况的了解程度、长度、深度和广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次去南极,再一次巩固了他旅行家的位置。
  如果要问南极看到了什么,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景象,李存修坦言,有时候这只是一种情怀,或者说挑战。虽然正处于南极洲的夏天,却依旧经历了狂风巨浪导致的游轮摇摆,经历了天气突变造成的随时变更行程。“经过30多小时长途飞行后回到国内,还是会有身在船上摇摆的感觉。”李存修说。
  记者注意到,与看重“到此一游”浅尝辄止的游客不同,李存修到南极旅行,带有很强的科考目的,想亲眼看看南极大陆的丰富物种情况。
  南极有严苛的保护制度,“南极大陆上所有的东西都不可以带走,当然也不可以留下人类生活的痕迹,包括人类粪便在内的所有垃圾都需要运出南极。”李存修笑着说,不过他却没空手——穿上水靴下海捞了两把小鹅卵石,准备留纪念。回来经过四趟安检,心诚的他好话说了一大堆才得以放行。
九寨沟火起来的
“幕后推手”

  李存修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早年曾任四川省国旅、中旅的总经理,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现在还担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长达40年的旅游工作中,四川九寨沟给李存修留下最难忘的记忆,但笔耕不辍的他,却从未记录过这个地方。
  40多年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名记者发现了被后来人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九寨沟不是我发现的,我只是开发九寨沟旅游的宣传者。”如今,在回忆当年发现、开发、宣传九寨沟的过程时,李存修首先想到的就是澄清这个被很多人误会的事实。
  英语专业毕业的李存修在四川省外办工作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组建四川省旅游局时,他被调动到旅游口。“利用外语专业的优势,几经周折我联系到了世界地理杂志。”李存修说,很快,世界地理杂志就来人了,他们在山里呆了一周,也不用我们帮忙,不用我们招待,拍完就走了。
  过了没多久,李存修收到了那本有整整6页九寨沟照片和文字介绍的世界地理杂志,自那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开始联系李存修他们。“后来,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帮我们拍了一本九寨沟画册,一度成为迎接客人来访、出差、出国的必备礼物。”李存修说。
  除了世界地理杂志,李存修还联系香港媒体发布信息,在四川日报开辟千字专栏推介四川旅游。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仙境张家界”的广告语响彻全国,这片远离人类居住的纯净土地迎来了八方来客。
  特别乐于用文字记录过去的李存修却从未记录过九寨沟。“九寨沟的开发,仅仅修路就修了十年,这么多年以来,我亲眼目睹了一些事故,看到他们离开人世。”李存修说,每每提笔时他就会想起之前的一幕幕,实在难以下笔。
  这次回山东,李存修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计划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鲁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三所家乡学校的学生做三场内容完全不同的讲座。讲座时,他也是九寨沟旅游的推广宣传者。
岱崮地貌考察游
2018年走起

  晚年回归桑梓。2018年,李存修要在山东做一件大事:联手本报组织考察山东临沂、枣庄、泰安等地的崮顶地貌,并召开一次岱崮地貌研讨会。
  早在2007年4月5日,李存修在蒙阴县岱崮镇参加“桃花诗歌笔会”,就是那次笔会,让他发现了从未被命名过的“岱崮地貌”。
  很多沂蒙山区的人会感到惶惑:我们天天与崮一起生活,“沂蒙七十二崮”早就有名。崮形地貌怎么能是一个外乡人发现的呢?如何确定这是一种新的地貌现象?
  对此,李存修说:“我从高中时开始旅游,到60多岁时走遍了国内各地的名山大川,也看过了世界各大洲的地理景观,但唯独没有见过岱崮地区的这种地貌。”面对眼前的山崮,走遍世界大山大川,领略过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雅丹地貌的李存修眼前一亮,断定位于山东鲁中的如此大规模的崮群完全是一种新的地貌现象。
  2007年8月,觉得信心不足的李存修邀请了7位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举行座谈会,经过科学的考察和论证,与会专家将此地质地貌现象正式定名为“山东岱崮地貌”。世界其他地区果然没有发现这种崮形地貌,李存修“崮行地貌说”的底气才足起来。
  不少人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就没有人提出过这是一种新地貌的说法?李存修的解释是,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当地人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崮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完全看不出是一种全新的地貌;另一方面,不少教授专家会研究石头的成分、地质形成年代、是否有矿产等等,却很少对地貌产生兴趣和想法。反倒是走遍全球的李存修凭借其阅历和见识,首先提出“崮形地貌说”,并正式著书立说。
  为研究山东的岱崮地貌,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底的一年多时间,李存修来了一次“爬崮”行动。“唱着歌,拿着杆子就上路了,一走就是一年多。”李存修说,他登了大大小小75座崮顶,对崮顶的自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山寨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记录,留下了大量文字资料。
  这次爬崮行动,李存修写出长篇纪实旅游文学《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发现记》并出版发行,全书共40万字,收录各式各样崮的图片300余幅,对蒙阴的孟良崮、卧龙崮、南北二岱崮和獐子崮,沂水的纪王崮、晏婴崮、东汉崮和锥子崮,费县的柱子崮,枣庄的抱犊崮,平邑的曾子崮和太皇崮,青州的摩云崮,沂源的松崮和团圆崮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叙述。 
  如今,75岁的李存修在游历世界好风光的同时,已经成书33册。从南极洲回来以后,他准备在安丘老家住一阵子,安心整理文章,着手两本新书的出版。有生之年,他计划出40本旅游方面的著作。
  那时候,“中国当代徐霞客”的称谓就更是无人可以撼动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