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地生出好“钱景”“边角经济”实现集体增收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2月27日讯(记者 路龙帅 通讯员 田楠楠) 12月20日一大早,陵城区宋家镇高牛村的周汉印就在自家院子的蘑菇棚里开始忙活,他要将这新鲜蘑菇采摘完,赶着在当天的集市上去卖掉。“种植这种平菇,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掌控,水分的补充,以及大棚的湿度控制。”周汉印在一袋袋整齐排列的菌棒中,边干边兴奋地念叨着,俨然成了一名蘑菇种植专家。
  原来,这蘑菇棚是高牛村今年发展的“边角经济”,周汉印靠着在自己闲置宅基上建起的蘑菇棚,可谓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周汉印今年62岁,前些年为了伺候患病的老伴和有肾病的大儿子,没能出去打工,小儿子也无经济来源,昂贵的医药费用加之苦于无致富门路,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帮助周汉印这样的贫困户尽快脱贫,更为让高牛村这个省定贫困村发展壮大,宋家镇决定在这些闲散地、空宅基等边角资源上做文章。今年8月份,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出村内空闲宅基、闲散地等资源约5亩,建设3个大棚,种植蘑菇,菌种由区职专提供,项目采用“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将建设完成的3个大棚分别承包给本村3户贫困户,每年每个棚收取2500元的承包费,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增加、贫困户脱贫和村居环境美化的“多赢”。
  “大棚建好了,我只管收卖,我们只赚不赔啊,何况蘑菇在冬天一点都不愁卖,每批下来都被菜贩子抢光,根本都不用亲自到菜市场去卖。”看着自己种的蘑菇销售得越来越好,周汉印高兴地合不拢嘴。
  高牛村的“边角经济”,是宋家镇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在没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贫困村,用活上级扶贫资金和帮扶政策,将目光投向废坑塘、闲荒片、空宅基……这些昔日扔垃圾、堆柴草的“犄角旮旯”,发挥村集体的主导作用,采取“集体+贫困户/农户”或“集体+大户+贫困户/农户”的灵活经营模式,发展村级边角经济,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
  据统计,宋家镇通过发展“边角经济”,帮助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盘活闲散土地近600亩,壮大了20多个村的集体经济,使闲散地变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