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

A04版:壹读

A05版:壹读·人物

A06版:壹读·关注

A07版:壹读·暖闻

A08版:壹读·关注

A09版:壹读·济南

A10版:动向·国际

A11版:青未了·人文周刊

A12版:青未了·人文

A13版:文娱·综合

A14版:乐动·篮球

A15版: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E01版:今日章丘

E02版:新闻·城事

E03版:新闻·城事

E04版:新闻·城事

E05版:今日济阳

E06版:新闻·主打

E07版:新闻·城事

E08版:新闻·城事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H05版:今日运河·城事

H06版:今日运河·城事

H07版:今日运河·城事

H08版:今日运河·城事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P01版:2021.3.5

P02版:新闻

P03版:新闻

P04版:新闻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W04版:今日威海·关注

Y01版:今日淄博

Y02版:今日淄博·巡城

Y03版:今日淄博·巡城

Y04版:今日淄博·巡城

《唐宫夜宴》背后的盛唐乐舞

齐鲁晚报     2021年03月05日
  唐武周时期伎乐俑,洛阳博物馆藏。
  □云韶
 
  若论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人们最喜爱的晚会节目,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和《元宵奇妙夜》肯定要占一席之地。
  《唐宫夜宴》以夜宴的乐师为主角,展现了唐朝舞者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的整个过程。在节目中,观众不仅看到了“唐俑”的复活,还借助高科技手段,欣赏到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一系列的“国家宝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相遇,最大限度激发出了观众的文化共鸣,这正是《唐宫夜宴》走红,乃至成为现象级作品的重要原因。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唐宫夜宴》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于笔者而言,这个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当数唐人的乐舞,实在是太精彩了。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白居易寥寥数笔,便道出了唐人乐舞的魅力。乐,即音乐,舞,乃舞蹈。乐舞,说白了,就是歌舞。《逸周书·本典解》说:“人有八政,皆得其则曰服。士乐其生而务其宜,是故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礼乐既和,其上乃不危”,这实际上是说明乐舞有稳定人心,维护统治的作用。故而,乐舞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成为反映当时政治生态的“晴雨表”。
  隋唐时期,国力达到了巅峰。作为政治的反映,唐朝的乐舞,自然也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唐人最著名的乐舞,当数“十部乐”。“十部乐”源自隋朝,隋文帝削平南陈之后,统一了南北,政治上的统一,也促成了南北两方乐舞大融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置“七部乐”,这其中既有盛行于南朝的《清商伎》,又有来自西域的《龟兹伎》,显示出了民族大融合的气魄。后来,隋炀帝将“七部乐”变成了“九部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初。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诏,“九部乐”的《礼毕》被除名。贞观十四年,《燕乐》创作完成,唐太宗将其列为诸乐之首。两年之后,唐军大败高昌国,唐太宗又在“九部乐”外,增添了《高昌乐》。“十部乐”就此形成。
  别看只有十部乐舞,“十部乐”包含的内容可不少。像《龟兹乐》,就是对龟兹等地民族民间乐舞的泛称,甚至涵括了那些采用龟兹等地民间音乐舞蹈素材创作的具有康国特色的乐舞。因而,称“十部乐”为“唐代舞蹈百科全书”并不为过。
  到了盛唐时期,唐王朝出现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宏景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乐舞出现了很多新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有唐太宗时期所创制的《景云》《庆善》《破阵》《承天》,武则天时期创制的《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唐玄宗时期创制的《龙池乐》《小破阵乐》,这些乐舞一般演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但不像“十部乐”那样整套演出,而是由皇帝钦点,每次仅演其中几部。
  表演这些乐舞的人,当时称之为伎。在盛唐时期,伎分为两类,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坐部伎”在室内厅堂演出,规模小,表演人数最少的只有3人,最多的12人。“立部伎”在室外广场庭院演出,规模宏大、表演人数多至180人。
  坐、立部伎既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坐、立二部伎都有“专属”的演奏曲目,《旧唐书·音乐志》中载“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坐部伎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其中,属于“立部伎”的《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是“象君之功”的,所谓的“象君之功”指的是象征君王的功德。属于“坐部伎”的《燕乐》《天授乐》《龙池乐》是“象天之意”的,而所谓“象天之意”无非是象征上天“授名予斯”治理天下。由此,可以看出,在乐舞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统治阶级充分调动了音乐舞蹈的特殊功能,尽可能有效地为其政治服务。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坐、立部伎的表演是非常精彩的,特别是舞蹈,更是曼妙绝伦。
  唐代舞蹈的舞姿,较之过往,有很大的突破,具体来说,便是吸收运用了古代中原传统乐舞中的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进行创造,获得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从唐代舞俑和墓室壁画的舞者来看,她们在表演时大多是身穿各式掩手长袖舞衣,舞姿则是各具特色。唐代有很多诗人曾对此进行过吟咏,如“拂水低徊舞袖翻”,再如“舞袖慢移凝瑞雪”,读罢这些文字,人们可以想象舞者的身影是何等的优美,气质是何等的脱俗。
  在众多的舞者中,一些人凭借高超的技艺,成为了舞蹈家。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公孙大娘和杨玉环。公孙大娘的名字,囿于资料的匮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的舞技确实非常高超。相传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之术,在书法上的造诣更深了一步,练成了绝世书法,成为一代草圣。此外,画圣吴道子也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回到家之后细细品味公孙大娘的舞步和剑术,并且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之道,技艺更是精进一层。
  至于诗圣杜甫,更是公孙大娘的“迷弟”,他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在杜甫的笔下,公孙大娘的舞技竟然达到了观众为之变色,天地为之震撼的程度,实是让人神往。
  另一个著名的舞者便是杨玉环,杨玉环善起舞,唐玄宗擅作乐,两人合作的《霓裳羽衣曲》,堪称我国古代舞蹈的巅峰之作。《霓裳羽衣曲》共分三阕。第一阕是:“骊珠散迸入拍初,惊云翻袂影,飘然回雪舞风轻,飘然回雪舞风轻。约略烟蛾态不胜。”第二阕是:“珠辉翠映,凤翥鸾停。玉山蓬顶,上元挥袂引双成,萼绿回肩招许琼。”第三阕是:“音繁调骋,丝打纵横;翔云忽定,慢收舞袖弄轻盈,慢收舞袖弄轻盈,飞上瑶天歌一声。”从文字里就可以看出来,此曲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场所排练,唐玄宗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经过长时间赶排,舞蹈终于完成了,在一次重大节日上有了演出机会。当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让人觉得仿佛身处仙境。
  借助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节目,我们欣赏到了唐代乐舞的风姿,体会到了大唐的盛世雄风。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得到了空前提升,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功能所在。如今,《唐宫夜宴》已经指明了一条传统文化的普及之路,接下来,期待人们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而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书写出传统文化传承的辉煌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