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要闻

A03版:要闻

A04版:要闻

A05版:山东

A06版:山东

A07版:国际

A08版:身边

A09版:文娱

A10版:乐动

A11版:青未了·随笔

A12版:身边

A13版:身边

A14版:博物周刊

A15版:博物

A16版:专版

H01版:今日运河·头版

H02版:今日运河·健康

H03版:今日运河·教育

H04版:今日运河·专题

Hc01版:太白湖报·头版

Hc02版:太白湖报·看点

Hc03版:太白湖报·新城

Hc04版:太白湖报·家园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K01版:今日潍坊

K03版:今日潍坊·关注

K04版:今日潍坊·城事

Q01版:今日青岛

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Q03版:今日青岛·综合

Q04版:今日青岛·专题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T01版:特刊

T02版:特刊

T03版:特刊

T04版:特刊

T05版:特刊

T06版:特刊

T07版:特刊

T08版:特刊

T09版:特刊

T10版:特刊

T11版:特刊

T12版:特刊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教育

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W04版:今日威海·城事

W05版:今日威海·城事

W06版:今日威海·城事

W07版:今日威海·城事

W08版:今日威海·城事

后俊紧追前贤学术薪火相传

——孙敬明先生两部著作题签背后的故事

齐鲁晚报     2022年03月08日
  张颔先生题签扫描件
  《陈介祺研究》书影
  《陈介祺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现场。
  2月26日上午,《陈介祺研究》新书出版座谈会在济南齐鲁书社举行。陈介祺七世嫡长孙、陈介祺研究专家陈进,山东出版集团领导、来自全省金石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潍坊市博物馆领导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与会人员对《陈介祺研究》这部专著给予高度评价。上中下三卷本的《陈介祺研究》是2013年全国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也是2020年全国出版基金项目,浸透了以孙敬明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十载心血与汗水,堪称陈介祺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此之前的2014年,孙先生为纪念陈介祺二百岁冥诞还出版过一部一百二十余万字的著作《潍水集》。我为后学,景慕孙先生道德文章,并有幸忝列门墙,虽未绍先生之学,但对先生严谨治学,尊师重道还是了解一些。上述两部书的题签背后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文涛
    一、张颔先生题签《潍水集》
  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加侍读学士,咸丰四年(1854)辞官归里,绝意仕途。一生惟以金石收藏考证为事,对经史、义理、训诂、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对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尤深。其治学严谨,多有创见,对古代陶文研究有开创之功。他收藏宏富,精于墨拓,著述丰厚,是乾嘉以来中国金石学研究史上的一代宗师。
  孙敬明先生也是潍坊人,先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后又入吉林大学于省吾先生主办的全国古文字研究讲师班。孙先生求学时,恩师于省吾先生曾言“你们潍县陈介祺,火眼金睛,了不起!”孙先生毕业后遂重返桑梓,供职潍坊市博物馆,蛰居知松堂,坐拥书城,潜心攻读,稽考三代之上,终日与古人游,孜孜汲汲四十余载,先后出版百万字著述多部。
  2012年夏,我去看望孙先生,先生向我说起次年是簠斋公诞辰200周年,他准备出版一部著作以纪念簠斋公,书名拟定《潍水集》。想请张颔先生为《潍水集》题签。张颔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山西现代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且诗书画印俱佳,当然是题签的上佳人选,但孙先生又考虑到张先生已年逾九秩,怕劳心费神,多有不便。当时我还在太原工作,便表示回太原时问问情况。2012年8月,我先把孙先生的想法告诉了张先生高足高智老师。高老师也说“张先生身体状况一般,以静养为主。孙先生与张先生素有交往,我可以问问张先生”。我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孙先生,孙先生客气地说一切随机缘,万不可强扰先生,我喏喏应承。后听高老师说,他已向张先生说了此事,张先生也满口应承,表示身体允许时一定为孙先生题写书签。
  2013年1月29日,这天是农历腊月十八,太原城阳光明媚,作庐(张颔先生书斋名)内窗明几净,下午张先生来了兴致想写字,在高老师的搀扶下,坐定提笔舔墨,心手双畅,写下了“潍水集”三字,落款“张颔题”并钤印两方“张颔”“作庐”。傍晚高老师从张先生家出来就给我打电话,说张先生已为孙先生题好书名签,相约明天上午去高老师家取。第二天八点多我骑电动车赶到高老师家,迎张先生赐下的墨宝,上面的描述都是在高老师家听说的。高老师还讲到孙先生的为人、学问俱是一流,能为孙先生帮忙,也是应该,何况还是为纪念簠斋公,张先生只要身体允许也是全力支持。
  我出来后即去打印店扫描题签,把图片传给孙先生,并打电话告诉先生书名已题好并发到邮箱。孙先生看到图片后专门给我回信致谢:“文涛学兄雅鉴:荷承雅意,代为辗转托请作庐公赐题“潍水集”,至感至感;事之成在天地人三者统一,深感内中机缘也。敬候便中来馆,当面一申感谢之忱矣!孙敬明拜上。” 
  几天后的腊月二十六,我从太原回寿光老家,与先生约好见面时间,次日清晨车到潍坊,下车后我直奔潍坊博物馆等候先生。我到稍早,先生随后即到。见面先奉上张先生题签,孙先生起身双手接过,口中直念感谢张先生。随即坐下,孙先生边泡茶边说,这几天一直想着怎么感谢张先生劳心费神为我“小书”题签,待书印出来,一定先奉呈尊前。又给我看了他给张先生的致谢礼物——红木嵌银百寿杖。并给张先生手翰一封,托我年后回太原代呈。手翰全文如下:
作庐公左右:
  荷承奖掖,惠贶赐题,铭感无已。上世纪上海、太仓第八届古文字会间,幸得识荆,诣前请教,获益良深。后学以潍阳令板桥先生题刻拓本呈奉,惟不成敬意,志倾慕已。公甫返并,即命令公子寄下公所赐墨宝。虽疏笺候,然先生山斗之尊,常在念中。后学生业在潍,与簠斋公忝存乡谊,今拟潍水集以纪念,蒙赐题潍水集,潍水之幸也。今专托刘文涛乡兄代呈土仪百寿杖。南山之材,北海良工;为作庐公寿,山海攸同。
  壬辰岁杪汉北海故郡孙敬明拜呈上
  年后我回太原,3月20日下午在高老师的引导下同登张府,于张先生尊前代呈寿杖、手翰。去时张先生正在躺着闭目养神,见我们进来,伸出手来和我握手。我先呈上孙先生手翰,张先生说你给我念念,我一字一句念给张先生听,张先生听得仔细。我又打开锦盒,给张先生看百寿杖,先生兴致很高,连连让我代向孙先生致谢。说话间,张先生让我扶他起来,起来后,张先生把寿杖拿在手里,摩挲着,细细欣赏寿杖上银丝嵌的每一个“寿”字。张先生说道,“清代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宴上赐九十以上者如意、寿杖等物,寿杖是不是就是这种?”我还真回答不出。张先生又嘱咐在一旁待侍的四子小荣老师,“以后有活动我能出去的话,就拄这个寿杖。”小荣老师连连答应。其间又聊到了山东的金石学,先生说他最佩服山东金石学的前贤陈介祺与王献唐两位先生,为纪念陈公题签,义不容辞。临别前,张先生说,孙先生送我寿杖,我送他本书,说着让小荣老师去隔壁房间取来两本新出的《姚奠中、张颔、林鹏书法展作品集》,说一本送孙先生,一本给我。张先生在高老师的搀扶下走到案前坐下,要给签名。提起笔来,先生沉思片刻,抬头问我,“写雅教怎么样?”我说:“先生赐书,雅教我不敢当,孙先生也不敢当。”先生笑了,没说话,第一本扉页题上了“敬明先生雅教,张颔”并钤印,第二本题“文涛先生雅教,张颔”。手捧先生赐书,我连连鞠躬致谢。  
  张先生题签《潍水集》的情谊,孙先生一直记着,到2014年《潍水集》甫一出版,孙先生就给我打电话,说等我回潍,专门带上再呈张先生尊前,以示感激。再以后,每回我去看孙先生,全省各地送他的书都会送我几本,再备一份,郑重地签上名,说是代呈张先生。我说张先生年老力衰,看不了大开本的重书了,孙先生说给张先生的学生们了解下山东也是好的。我明白,这是孙先生一直铭记张先生的德泽。
  二、吴振武先生题签《陈介祺研究》
  孙先生2013开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陈介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最后辑成《陈介祺研究》一书。这是迄今所见在中国金石学发展史研究中,对陈介祺典型个案研究最为前沿和全面的阶段性成果。对于陈介祺的世家繁衍、姻娅友朋、学术传承、文物收藏、鉴定辨伪、传古理念、诗词文学、书法艺术、著作刊布、学术贡献与对后世之影响,以及其在整个中国经学与金石学到考古学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在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此研究在填补陈介祺研究空白的同时,对中国金石学尤其是清代发展史研究也是一次大推动。但这十年中,多少个假期周末,先生都俯身案前,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他自己说,光红色笔芯都用完了四盒。宏著的诞生,凝结着先生数不清的心血。
  我曾在孙先生的办公室见过这部书的初稿、二稿,到2020年夏,我去看望先生,先生说书已基本定稿,并请吴振武先生题了书名。书名扫描件已传过来了,说着打开电脑,让我欣赏。我知吴先生与孙先生同出于省吾先生门下,是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国古文字学会会长、吉林大学名教授,他年轻成名,是当年全国最年轻的博导。我也读过他的《战国玺印中的申屠氏》《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等文章。仰止他的学问,但从未见过吴先生的书法,这次一睹大作——五个字以魏碑为基,间有唐楷风韵,陈字捺画如出《张玄墓志》,印章刻得也好。看罢我连说学者字,有味道。
  2020年12月9日—10日“纪念侯马盟书发现55周年暨张颔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西侯马召开。前期我和先生都接到高智老师的邀请,12月8日,我陪先生同车前往。此前我告诉先生吴振武先生也会参会,孙先生早备好礼物,要当面致谢。从山左至山右,虽是高铁,尚需八个多小时,车到侯马,已是晚上七点半。迨至宾馆,早已过了饭点,我陪先生去房间休息,先生还在念叨,不知吴先生到了没有。待我下楼在电梯里正好碰见吴先生上楼,我又返回先生房间,告知先生。随先生带着致谢礼物一同去拜访吴先生。
  两老友见面,格外亲热,我侧立一旁聆听两位先生的高谈阔论。他们从陈介祺聊到吴大澂、潘祖荫、王懿荣,从甲骨文发现到侯马盟书研究,他们聊得起劲,我听得过瘾。后又聊到吴先生为《陈介祺研究》题签,吴先生谦虚地说,“我平常不写毛笔字,家里连专门的书法用具都不摆,为您的大作题签,也是仰慕簠斋公之德学,凭得全是童子功。”孙先生直呼了不起,并代簠斋公表示谢忱与敬意。说着打开带来的盒子,锦盒里面装的是一对红木嵌银镇纸,上面嵌字内容为高密出土汉代井圈铭文:“家常富贵常饮食百口宜孙子。”孙先生介绍:“这是汉代大儒郑玄老家出土,原物为一级文物,我们都沾郑老夫子的光。”接着孙先生又打开纸盒,是一个蝴蝶形潍坊风筝,并言翅膀绘花纹用金粉绘制,风吹眼睛可以转动,也可放飞,更适合挂于厅堂,这是鸢都潍坊的特色礼品,吴先生连连道谢。我立在一旁想,吴先生为孙先生大著题签,孙先生驱驰千里携“土仪”感谢,这不是简单的人情往来,这是为簠斋公,是为前贤遗泽后世的道德学问,这是一段学术史上的佳话。
  第二日的大会盛大有序,在会场入口的展板前,他们对着一张照片会心地笑。我贴近一看,原来是1981年太原中国古文字学会第四届年会期间,于省吾先生由女儿于闰仪(吴先生的夫人)陪同莅会并在晋祠圣母殿前与张颔、夏含夷等先生拍的一张照片。四十年前,于老还健在,吴先生、孙先生还都是小伙子,白驹过隙,华发已生,他们应该回忆起了共同的青春。上午会上吴先生进行了题为《回忆张颔先生兼谈侯马盟书的意义》的演讲,下午孙先生进行了题为《一表太行三晋风范——纪念张作庐颔公》的演讲,我都受益匪浅。
  这些事比起这两部传世的大著来实在不起眼,但就是在这不起眼的事情中,我看到了真谛,看到这些先生们对前贤的敬仰推崇,追缅纪念,并身体力行延续着前贤的事业,穷尽自己所能把学术推向更远方。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我国文明几千年来从未断绝根脉的原因,因为有一代代这样的先生们在薪尽火传,我们就道统不灭,得其传焉,并将德泽万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