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17到S-400
25年中俄军贸大观
2014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久前,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援引俄罗斯《真理报》的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原则上批准了向中国出售2到4套S-400防空导弹系统。而在去年习近平主席访俄之前,中俄两国已签署了2份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合作建造4艘“拉达”级AIP常规潜艇并出售给中国,中国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斗机。
  面对有关俄拟对华出售S-400系统的报道,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局长阿列克谢·福明说,过去3年中双方一直在进行谈判,现在进入最后阶段。虽然这一军贸交易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仅凭S-400这一闪耀的名称,就足以将中俄长期军贸关系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本报记者 赵恩霆 整理     

“苏”“米”“伊尔”
助力中国空军现代化

  目前正在南印度洋进行的马航MH370航班搜寻任务中,两架隶属于中国空军的大型运输机格外醒目,这就是伊尔-76运输机。作为目前中国空军的主力大型运输机,伊尔-76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从俄罗斯引进的。
  1989年5月,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次年5月,中国自苏联米里设计局引进了24架米-17军用直升机,成为双方合作的试金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对华军贸关系。在1995年之前,中国又引进了35架米-171改进型直升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2001年至2002年、2003年至2004年分别引进了35架米-17-1B和26架米-17-B5两款改进型直升机。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空军可用的大中型运输机主要包括运-7(源自安-24)和运-8(源自安-12)这两种机型,远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快速空投和部队机动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陆续从俄罗斯引进了大约20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
  2012年,中国再次向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引进大约10架二手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6除了运输机用途之外,它也是我国大型预警机空警-2000的平台机。
  不过,要说中俄军贸交易中的重头戏,那还要数引进苏-27和苏-30战斗机。
  1990年9月17日,一个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飞行基地,观看了苏方精心准备的米格-29战斗机的飞行表演。结果出了个意外,一架米格-29在表演低空飞行时坠毁,虽然苏方备用机紧急升空继续完成表演,但这一插曲使本就不太中意米格-29的中国客人失去了兴趣。此后,中方要求苏方对华出售苏-27这一比米格-29更高端的机型,中苏签订了苏-27的销售合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履行这一合同,并分别在1992年和1996年向中方交付了24架苏-27。经过三年的艰难谈判,中俄双方在1996年底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在接下来的15年内由中航工业沈飞制造公司生产200架苏-27,这一项目代号为“11号工程”,装备部队的正式名称即歼-11战斗机。
  根据中俄1999年签署的交易合同,俄方在2000年和2002年又向中方交付了28架苏-27。进入21世纪后,中俄战机交易的主要机型转为苏-30。从2000年起至2006年,俄方根据双方签署的4份合同,共向中方交付了124架苏-30战机。
从S-300到道尔-M1
从“现代”级到“拉达”级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代号“沙漠风暴”的空袭,着实让不少人看呆了——没有强大的防空系统保护,其他军事目标在空袭中都不堪一击。几乎与此同时,俄罗斯财政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不得不将最新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推向市场。S-300系统射程可达200公里,同时可拦截36个空中目标。
  中国从俄罗斯引进S-300系统就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持续到2004年。此前,中国防空导弹的主要型号是红旗-2。
  在开始引进S-300后不久,中国又在1997年订购了15套针对低空进程道尔-M1自行地空导弹系统。道尔-M1系统是一种全天候、机动式、垂直发射的单车自动化野战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在2002年,中方提出与俄罗斯合作生产160套道尔-M1系统的要求,不过,俄方给出的答复却是不能仿制。因此,中俄有关合作生产道尔-M1的谈判陷入僵局,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4年时间,直到2006年中俄重启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协议。此后,中国在道尔-M1的基础上研制新型的红旗-17防空导弹系统,并于2012年开始列装。红旗-17野战防空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野战防空导弹系统之一。
  1993年4月,俄太平洋舰队的一艘“现代”级驱逐舰访华,经过一番对比,中国军方的研究重点集中到“现代”级军舰上,并从次年开始与俄方商讨引进的可能性。1996年的台海危机,加速了中国引进俄制驱逐舰的进程。时任俄国家武器装备出口总局局长卡图京少将回忆,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代表团密集访俄。次年8月,俄媒率先传出消息,称中俄签署了价值8亿美元的军舰采购合同,中方决定购进两艘“现代”级驱逐舰及相关武器系统(包括舰载直升机)。这两艘驱逐舰在2000年先后交付中方,并入列东海舰队,即“杭州”舰和“福州”舰。
  2002年,中俄又签署了一份两艘“现代”级改进型驱逐舰的购进合同,并于2005年底至2006年相继交付中方,即“泰州”舰和“宁波”舰,同样入列东海舰队服役至今。
  与首批两艘“现代”级驱逐舰同时购进的还包括4艘“基洛”级潜艇,此后中方又引进了8艘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安静的潜艇”的“基洛”级潜艇。去年,中俄签署协议合作建造“拉达”级潜艇,因其采用了先进的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其安静程度是“基洛”级的8倍,这将极大地增强潜艇的隐蔽性和攻击能力。
中国从买方向卖方转换
俄斥巨资提升自身装备

  随着中国军工实力的提升,中国也在逐渐转变买方角色,转而买卖并重,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开发的“枭龙”战机就是典型一例。中国装备也越来越受到中东、北非国家的青睐。去年,中国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更是击败俄罗斯的S-400、美国的爱国者以及欧洲的Samp-T系统,赢得土耳其远程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的招标,虽然这一交易后来因美国和北约的极力反对而波折不断,但足以说明中国尖端军事装备正逐渐走出国门。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3月17日称,中国已取代法国,成为第四大武器出口国,占全球份额的6%。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做出了改变,在保持世界第二军售大国地位的同时,斥巨资提升俄军自身装备。据《简氏防务周刊》网站4月4日报道,俄财政部3月25日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的国防预算将提高18.4%,由2.1014万亿卢布增加到2.4881万亿卢布(约合704亿美元)。目前的开支计划显示,国防预算2015年将进一步提高21.7%,增加到3.0269万亿卢布;2016年提高11.6%,增至3.378万亿卢布。
  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4月4日表示,俄武装力量将在2020年跻身全球最为现代化、装备最精良军队之列。他说,于2011年启动的俄武器更新计划,将投入20万亿卢布,力争到2020年将俄军所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比例提升至70%。今年初的统计显示,目前俄空天防御兵的先进装备比例高达60%,战略核力量为50%,空军45%,而陆军最低仅为20%。与武器重装同时推行的,还有国防工业综合体企业的设备更新计划,同样为期10年,计划投入3万亿卢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