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
济宁一年节约临床用血1吨多
2014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采集的血液要进行白细胞与血液的分离。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血液是无偿捐献的,每个献血者都希望自己捐献的血液是能够救命的。济宁市通过开展输血科规范建设,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医院开展自体供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得到有效遏制。据济宁市中心血站临床用血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2年,红细胞临床用血量由12.6吨增长至25.3吨,如果按每年10%手术递增率,2013年用血预计约28吨,而2013年临床用血量仅24吨,比2012年节省1吨多,比预期节约血液4吨多。
  本报记者 李倩 通讯员 程云          
多多益善VS缺啥补啥 输全血增强不了抵抗力
  4月5日,在济宁市兖州区中医院肿瘤科病房,今年60岁的吴大爷躺在病房内静静地输血。经过化验,其血红蛋白仅有58克,而且还出现了乏力、心慌、头晕的症状,符合低于60克输血指征。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为了纠正贫血,他只需要补充2个治疗量的悬红成分血,而不是输全血。此外,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可以再追加相应治疗量。
  “输血是最简单的器官移植,但如果患者没有明确的输血指征而输血,或者医院将输血科作为经济来源,把输血量与经济效益挂钩,势必造成浪费。”济宁市中心血站副站长王志效说,对于输血,不少人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更新输血能够促使伤口愈合,也造成临床一些“人情血”、“安慰血”的滥用。
  王志效解释说,全血的血浆中虽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种抗体,但含量不多,起不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也解决不了营养问题,更不能促进伤口愈合。而对于一些癌症和慢性病贫血患者,如果达不到输血指征,就要杜绝“人情血”。否则达不到效果的“少量血”、“人情血”都是一种浪费。
  以临床较多见的外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来说,其失血量超过自身血液的30%才需要输血,而不是看患者缺多少补多少,对于一些年轻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完全可以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只有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并且患者病情也需要输血治疗时,才可以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输血。

自体输血VS异体输血 减少输血感染疾病风险
  4月17日,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内,刚做完手术不久的吴女士躺在病床上休息,其丈夫说起医院手术中采取的“自体血液回输”,十分感激。
  “手术中,我爱人输了大约1500毫升血,全都是采自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只花了1000元的耗材费和治疗费。要是在往常,按异体输血计算,6个单位的输血量要花近2000元。”吴女士的老公拿出一份清单说,通过手术过程中的“自体输血’,不仅避免了输血带来的风险,花费也减少了近一半。
  “目前,济宁已连续十年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王志效说,血液是无偿捐献的,临床不缺血但也不能浪费血。在临床上,有些患者依赖输血补充营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输血也是有风险的。
  “虽然多数人都知道输血是用来救命的,但同时它也可能带来输入性疾病,出现发热、休克等即发、迟发反应。”王志效介绍,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输血免疫反应。因为人类的血型抗原系统相当复杂,输血可能带来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梅毒、弓形体病等疾病,而目前国标开展检测的项目只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血清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五种检测。“而艾滋病、乙肝、丙肝几种病毒还存在‘窗口期’,输血也存在风险。”

手术逐年增加,用血却减少
  用血量一年节省1吨多,这是如何做到的?“之前是靠用血量的储存费挣钱,规范后,有了相应的输前评估检验,医院靠这一部分就可以取得相应收入。”济宁市中心血站副站长王志效说,目前有些地方,医院输血科并没有独立起来,如果医院以临床用血量来考核的话,肯定会造成滥用。一般医院会在物价部门准许范围内每包血收取30元储存费,所以有些医院就挣这个钱,但通过开展输血科规范建设,建立相应的输前评估检验,医院也能以此取得收入,患者用血安全更有保证,收费也更合理。
  围绕科学合理用血,2012年济宁市卫生局连续出台5个文件,收效明显。根据济宁中心血站刚刚出炉的2013年第一季度报表显示,血液供应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7.4%。以邹城人民医院为例,医院严格取消临床用血量与输血科业务、临床医生科室收入挂钩后,临床用血量也由原来每月900个单位用量降至500个单位。
  “2013年,医院大手术台次同期增加3.6%,而临床悬红细胞类使用量下降29%,每台手术悬红的平均用量比2012年同期相比降低0.2个单位。以全年血液使用量18000余个单位测算,比2012年同期减少用量5000余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梁志强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李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