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尖上的威海古韵
两年来,他走遍威海30多个村子,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老威海”
2014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何长峰在创作之中。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孟霏
  一支钢笔,在画家何长峰手里,俨然成了记录历史原貌的工具。两年来,他走遍了威海30多个村落,20多处古迹,画出了一幅幅充满乡风古韵的钢笔画。
  落笔为实、点点绘意。在钢笔铁墨之下,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让大家更多了解曾经在威海的土地上,有过如此色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特色。

“老威海”在他的钢笔下“活”了
  荣成徐家村民居特点是多巷道;荣成前神堂口村的民居特点是老村落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荣成峨石村海草房都有200多年的历史,并且建房子的石头五颜六色,其中又以红色、绿色为主;文登古民居的特点多是大理石堆砌的墙面,看起来非常整齐;张村镇王家疃村民居里多有照壁,上面多有福、寿等吉祥字眼。
  从2012年开始,何长峰萌生了用钢笔画出“老威海”的想法,尽管自己对铅笔素描比较有研究,但他还是决定用钢笔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钢笔画更能画出历史斑驳感和画面的层次感,”何长峰说,这种形式多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在他的笔下,主体物他用写实的手法,追求画作细节的完美、尽量做到与实际物体比例和形状上的一致。远景和次要的部分采用写意的形式,从而画面主次分明,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何长峰2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威海30多个村子,20多处古迹,用一只钢笔画出心中的故园,画出心中的“老威海”。
一笔一划,画出故园情
  在何长峰的画室里,记者看到的画作中有街头的独轮车夫、骑驴的小脚女人、街头的杂品修理店、西洋镜;海草房、甬道、庄园、家祠等刻画故园的作品。
  对被画对象,他总是做出一些符合历史原貌的增改和删减,删去一些不宜入画的瑕疵,艺术化地再现当初的活动场景。
  比如说,现在的乡村民房前都建有厕所、鸡架等,他在入画时就刻意去掉,恢复原始建筑的格局;在画成山头秦始皇庙时,便把李思的雕像画在门外,让情景再现;在如今空荡荡的戏楼里,画上当年演戏的场景。
  对于这些已经消失或者改变的文化遗迹和生活方式,他用画笔就可以在方寸之间的纸张上记录下历史在自己脑海中的原貌。
  “同时,画面中又饱含了我的绘画风格、我的思索和情感。也只有以真诚的目光凝视生活,以朴实的技巧传达感受,才能让观者在你的作品中发现那些浮华背后的美好与感动。这是照相机所难以企及的。”何长峰说。

博客推出画作,有人拍照让他画
  在何长峰的博客上,他推出了一个栏目,叫“我给祖宅留个影”,在这个栏目中,他每天都会推出一副画作,画里的内容都是威海的那些“老房子”。
  由于钢笔画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充满古韵的历史沧桑感,这个栏目一推出,便在网上立即引起轰动,有慕名而来的出版商,也有想给自己祖宅留影的求作者。市民张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她说今年“清明节”陪母亲回家扫墓,母亲看着曾经住过的老房子,感慨万千,恰巧她看到何长峰的栏目,这种绘形会意的创作让她激动不已。“我要给老宅留一副画作,给自己的孩子讲讲那些过去的故事。”张女士说。
  何长峰说,他曾经也尝试着用照相机拍摄这些建筑,但始终不如钢笔画来的原汁原味。用钢笔甚至能画出墙上的碎落的瓦块,铁柱上斑驳的锈迹,而正是由于一笔一划落下之后难以修改,才更显珍贵。 
  “当我们的子子孙孙,问起他的爸爸妈妈,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生活的?如果我们无言以对,便是一种难堪。而我的这些画作就是要将曾经的鲜活场景和内容体现出来。”何长峰说。
《威海古韵》出版,他将继续行走
  在拾起钢笔专职创作之前,何长峰是一个生意人。褪去了商场的浮尘,他决定静下心来感悟威海。
  于是,他便从2012年开始创作独居老威海风情的钢笔画。
  2013年中旬,北京学苑出版社找到了何长峰,在经过多方的沟通之后,在2014年4月,他出版发行了《威海古韵》一书。
  在这部书中,分为古韵遗风、北洋遗恨、英国殖民时期、风土民情、老村印记五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十几幅精选出来的钢笔画作,每一副画作上都写有历史背景以及内容介绍等详细信息。
  “斯物有逝,斯物有存,长峰先生用细腻的笔触,艺术地再现出一幅幅灵动的纸面建筑或曰‘纸面文物’。直面与反思,或可唤醒人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南山樵先生在此书的序文中写道。
  “今明两年,我继续自己的步伐。”何长峰说,他准备去那些没有去过的村子里采风,创作出更美的作品,同时他也准备继续帮那些拜访者画出他们心中的“老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