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在读】
2014年08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期登场:孔昕(本报副刊编辑中心编辑)
  一本书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沉静的阅读在今天已经越来越难得,然而只有阅读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
  喜欢一本书,或者喜欢许多本书,只要发自内心,只要曾经有所感有所悟,不论当下的新书还是过去的经典,都可以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篇幅无需太长,言简意赅千字文足矣。
  投稿信箱:qlbook@163.com
  《吃饭》,章小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买过很多谈“吃”的书,这其中,梁实秋的文字最是生动有趣味,汪曾祺写故乡美食咸淡却回味悠长,周作人偏爱考证使其难脱学究气。而《吃饭》一书,细读下来,其实味道全在美食之外。这部号称纪实小说的作品,文字确由一顿又一顿的吃饭串联起来,但分明写的又不是吃本身,而是作者在海外“寻找吃饭”的生活及心路历程。1985年,章小东拖着5岁的儿子到美国与在那里读书的丈夫重逢,从此开始了在美国做饭与吃饭、寻找味道与发现味道的岁月,她做过当地华人杂志的编辑,也去餐馆包过春卷,可谓尝遍生活艰辛。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单一苦痛,它更像是海外华人群体的一部生存实录。从创作手法及文字上看,不能说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或成就,但作为生活实录式的小说,最起码,章小东摆脱了诸多女作家偏好的小资或伪小资的矫饰,文字朴素平实,甚至有些唠叨,可以说,它不是饭后的甜点或咖啡,而是一碗充满生活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饭。

  《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有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狂转冯唐给侄子的几条忠告之类,类似鸡汤的感觉,让人啼笑皆非。其实,冯唐的文字相距鸡汤远矣,有时甚至生猛得让人有饮鸩止渴之感。冯唐这个人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学的是医,干的是商(刚刚辞了),出名的却是文。他口无遮拦地评王小波、批董桥、说韩寒,文字看起来有点贫、有点混不吝、有点口无遮拦,但据说本人却是闷骚型。我猜想,笔墨中的不羁人生,大概是作者隐藏在社会面孔之下的另一重人格的显现,或者干脆就是借文字臆想、意淫生活,让另一个我酣畅地活在纸面上。在小清新、鸡汤文当道的当下,来点冯唐这样的虎狼之药,也算另一种选择。他的文字算不得高大上,但至少他不装高大上。不依赖体制而活,也不靠卖文为生,大概就是这个文学圈里自成一派的“怪物”的优势所在。据说,冯唐评价自己的文字,说诗歌第一、小说第二、随笔第三。在我看来,绝对应该颠倒过来,冯唐的小说生猛得让人读不进去,这本随笔集倒还值得一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