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读画
2014年12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支英琦
  偶有闲暇的时候,喜欢看画。看今人的画,更喜看古人的画。
  看得多了,慢慢会从画里读出一些体会。有时候,还会浮想联翩。于是,试着把看画、读画时的心得感受付诸笔墨,算是自己的读画笔记吧。
  承蒙报社的同事抬爱,其中的一些文章,陆续在齐鲁晚报上开了专栏发表,竟也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其间,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看到了,写信或打电话表示欣赏、鼓励。惴惴之中,我的心里还是安慰的。毕竟,在非常热闹的当下,还有不少人如我一样,喜欢着水墨画,喜欢在画里感知和触摸古人的生活情态,在体悟艺术中清洁精神,镜鉴人生。
  其实,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我们,忙忙碌碌,难觅真趣。偶尔在画里回望,谁都无法不去羡慕洇在宣纸上的往昔气象。恨不得,就尾随画中那些高士,悠游山林,听风赏琴。画中的那些山,或高峻或平缓,都是充满生机的,仿佛抬抬脚就可以迈入;淡墨擦出的云烟,缥缈无迹,一缕琴音就在云雾里萦绕不绝;烟波浩渺的江河溪涧里,一个孤舟蓑笠翁,已然钓起无尽的寥廓。
  当然,还有兰竹松月,柳烟荷影,文人的高洁情志,浸淫在水墨里恣意挥洒。隐喻性的物象,有了更多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寄寓,愈发淋漓生动,耐人寻味。画中表现的那种自由往来、潇洒无羁的风范,更是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今天的我们也不例外。
  好的绘画,是直入人心的,是生动鲜活的,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画,用自己的心灵读画。在看画、读画的过程中,身外太多的喧嚣与浮躁会被渐渐过滤,自心本有的空明与纯净也会得以显现。这时候,我们或许可以从画中看到了生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看到了宇宙世界的大境界。
  中国画是写意传心的艺术,博大精深,意蕴悠远。画中禅机,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绘画和文字是两种可以接近,却永远无法替代的语言方式,试图用文字来解读画面是困难的。我门外窥画,勉强写文,难免粗浅,甚至错谬。另外,中国画历史悠远,名家名画灿若星空,我只能选择最耀眼的以及我喜欢的画家的一幅画作来展开文字,更多的画家以及画作未及细细品读欣赏。好在,这不是一本系统评析名画的书,我只是把我看画、读画、悟画的心得,试图用散文的方式写出来,并借此就教诸君,以为快哉。
  石涛《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说的是宇宙初始,混沌鸿蒙,“法”始“无法”,“无法而法”。画理奥妙,处处玄机,不多说,不可说。不妨,我们一起来做艺术的参禅者,涤虑净心,感受绘画,微笑人生。
  (本文为作者《读画:中国历代名画精赏》序言,书中部分文章曾经在本报副刊设专栏刊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