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童年的相遇打电玩看动漫的一代会买账吗
2015年0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年来,名作家进入儿童文学市场渐成风尚。这些书为一些文学评论家提供了研究作家生平的第一手资料。陈丰便说,如果王安忆没有弄堂里的童年,忽视了“那些沙砾似的小孩子”,就可能没有《长恨歌》这部上海的记忆,我们的文学史上或许就少了一部上海史诗。苏童因为对儿时空气中飘浮的“那种樟脑丸的气味”和雨点落在青瓦上“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记忆犹新,因为对苏州百年老街上店铺柜台里外的各色人等怀有温情,他日后的“香椿树街”系列才有声有色……
  这些名作家的写作多是围绕童年的回忆展开。哲学家周国平除了写作“我们小时候”丛书里的《侯家路》,还在去年3月主编了《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周国平挑选了九位作者,年龄依次从上个世纪的“10后”到“90后”,时间跨度近百年,身份则都是在北京度过童年的平凡人,回忆的也是一些平凡事。“把这九本回忆连贯地读下来,我们既可感受到不同年代儿童相同的童真和童趣,又能看到同一个北京从军阀混战、民国、解放初直到‘文革’和改革开放近百年变迁的轨迹。”周国平希望借此书打通个体童年史和区域社会史,用童年记忆呈现时代变迁。
  除了出版个人回忆的散文随笔作品,张炜首次尝试长篇儿童小说之作,他的《少年与海》在去年4月出版,这部小说被称为“一部植根于传统中国的儿童志异小说巨制”,充满了魔幻色彩。
  名家进军儿童文学市场,有的也与个人的担忧不无关系。作家赵丽宏在谈及新作《童年河》的创作初衷时直言:“我也看过一些国内儿童文学作品,但对整个儿童文学状态不太满意。”赵丽宏说,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是在迎合小孩,还有的一些则是说教。这让他的新书有了“纠偏”的意味。
  因为长期积累的口碑,这些著名作家的“转型”很受市场欢迎。记者注意到,“我们小时候”丛书里的作品已经出现在多个儿童阅读推荐书单里。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就认为,“他们不是儿童文学的救星”。也有业内人士担心在看动漫、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否会对作家们讲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童年经历感兴趣。在杭州推介新书时,阎连科便向记者说:“在中学生面前,我感觉自己好老,非常老。他们对我而言,还好小,我都不知道该讲些什么。”
  在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海栖看来,著名作家进入儿童文学领域只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过去也有一些成人文学作家介入过儿童文学,而且很多重要的作家都在早期从事过儿童文学的写作,如王安忆、铁凝、张炜等。”刘海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明天出版社出过两套书,一套叫做“金犀牛丛书”,一套叫做“猎豹丛书”,都是成人作家写给孩子看的小说,前者有王安忆、张炜、池莉、迟子建等加盟,后者有周大新、阎连科等部队作家加盟。不过当时整体上儿童文学图书的销售都不像现在火爆,所以影响不大。“现在市场有了很大变化,介入童书出版的社非常多,对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跳出传统的童书作家圈和写作模式另辟蹊径就不足为怪。”刘海栖认为这是好事,“无论对读者、对出版社、对儿童文学的发展,都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