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坏成渣的国王“点赞”
2015年03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英国“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个国王理查三世的遗骸失踪500多年后,于3月26日在莱斯特大教堂下葬。是日也,理查三世的灵柩在高举旌旗的轻骑兵护卫下被送入教堂,成千上万民众更是提前两三天就在这所教堂外排成长队,想要一睹这个神秘国王的尊荣。
  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理查三世在英国历史上是什么有道明君。恰恰相反,下葬的这个理查三世,在英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坏国王。对其行迹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读读莎士比亚以其为名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公道地说,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剧作,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不好看。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莎士比亚写大部分王朝历史剧时都热衷于为尊者讳,为国王的脸上贴金,人物大多过于高大上,缺乏质感。但唯独写理查三世时,老先生算是把这个坏出水的国王写活了,此公甫一登场,长相就对不起观众,是个丑陋的驼背,并且自述“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适于调情弄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许,专事仇视眼前的闲情逸致。”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理查三世为阴谋篡夺王位屠亲欺友,诱拐寡妇,最后在众叛亲离中战败身死。
  虽然说戏剧里这么丑化理查三世多少用了些夸张的手法,但真实历史中的理查三世也好不到哪儿去。由于他上台后对王族的迫害,英国持续数百年的金雀花王朝在其手上绝了嗣。单冲他死了500多年没人给其收尸,最终靠DNA检测技术才验明真身这一点,大约就能想象这个亡国之君的人缘有多差。这类人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商纣王或者隋炀帝,属于一辈子兢兢业业在坏蛋修行道路上狂奔的人。
  虽然理查三世曾经如此不招人待见,但在如今的英国人当中却留下了不少“好名声”。一些历史学家表示,理查三世虽然在位仅两年,但在推动司法领域无罪推定原则、保释制度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因此,专门研究其行迹的“理查三世学会”主席菲尔·斯通这两天还借着国王下葬的机会公开表示,“是重新考虑这位国王留下的精神财富的时候了”。
  说起来,从坏国王身上挑优点,理查三世在英国历史上可不是独享此待遇的人。甭看英国王室如今挺“高大上”,但如果用咱中国评价皇帝的标准去套,英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国王都得给差评。比如理查三世的同名祖先理查一世,是个跟咱明朝万历皇帝一样的怠工国王,在位十年时间,只在国内上了半年班,其他时间跑到东方参加“十字军东征”欺负人家穆斯林去了。可是英国人就有本事给理查一世评功摆好,说他不仅勇敢,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不着家,英国原始的议会制度在他治下初具规模,因此还把他的雕像一本正经地摆到了议会门口。理查一世的弟弟、无地王约翰,连他哥那点骑士精神都没了,是个每战必输、一输就跟国内要钱的阿斗级人物,可英国人民也能找理由怀念他,说多亏出了这个脓包,英国得以签订了世界上第一份限制王权的成文条约《大宪章》。其他如穷兵黩武的“长腿爱德华”,一生光老婆就换了八个的亨利八世,还有从德国请来、一辈子没学会英文的汉诺威王朝前几任君主,如果看这帮人一生的行迹,都不是什么有道明君,但在英国人自己的叙事结构中,这些国王的统治都是他们国家崛起的“必要片段”。
  总能在坏成渣的国王身上找到闪光点,这看起来是个笑谈。但细一琢磨,里面却反映着英国人对于王权奇特的评价标准。在传统中国,君主被看做“国本”,一旦有失德之处,整个国家就会“国本动摇”,所以对君王向来是高标准严要求,造成的结果就是皇帝越来越勤政,最终在清朝搞出了一大堆“勤政皇帝”,成天宵衣旰食,加班加点为民众打造一个覆盖全帝国的大监狱。然而,在人家英国那厢,“国本”不是国王,而是法律,“国王在万人之上,但是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整个英国制度的演化史,就是王权一点点缩小、民众权利一点点扩大的过程。所以,在这套逻辑下,英国人当然巴不得隔三差五出几个“混蛋国王”、“糊涂国王”、“老外国王”,正是由于这些陛下能“作”,才加快了英国法制化的进程。不赞颂明君,而给昏君摆好,英国人这个看似奇葩的逻辑,值得深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