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学会秘书长荣维木做客齐鲁大讲坛
“抗战积累了新的现代化要素”
2015年07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荣维木做客齐鲁大讲坛。 本报记者 王鸿光 摄
     今年是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首席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荣维木,7月4日做客齐鲁大讲坛。此次他围绕“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主题,肯定了抗战胜利为中国赢得民族主权、对中华民族进步力量上升的作用。

本报记者 刘帅                   
抗日战争让中国赢得独立主权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荣维木围绕抗战与中国的独立主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进步力量的上升等三个问题展开,他认为这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密切相关。
  荣维木讲道,虽然中国也是“一战”参战国,但并未赢得独立主权。在二战中,中国取得了国家独立的主权。“这个标志是什么?就是1943年,英美等国家纷纷废除了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战之前没实现的,它实现了。”荣维木认为这并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赏赐,是中国人自己争取的。
  “日本有北进计划,就是向西伯利亚等地进攻。日本的关东军曾两次北进发起战争,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因不能从中国调集大量的兵力同苏联作战,以失败而告终。”荣维木分析。
  “日本的南进计划目标是东南亚地区。1938年,欧战爆发,西方列强没有精力顾及太平洋地区,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样日本没能实行,原因就是兵力拖在中国战场上。”荣维木说,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用不容忽视,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

战争迫使重工业发明激增
  “抗战也为中国积累新的现代化的要素。1937年之前,西南西北七个省的工厂只占到全国总数的6.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总数的4.04%。1938年实施的工业内迁,则改变了这一状况。”荣维木介绍。
  民国成立后,设有专利局,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7年,每年专利是十余件。但到了战时,专利数超过每年40件的就有4个年头,到了1944年,一年专利数达到了94件,而且主要以重工业发明为主。这是被迫的,但也积累了新的现代化要素。
  如何看待战争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荣维木说,马克思在1853年写过两篇文章,专门讲到殖民地的问题,其中一篇是《大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文中讲到殖民侵略有两个方面,一是掠夺、屠杀;二是给殖民地国家带去新的生产技术。“我认为,那种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是我们不需要的。比如日本在东北为什么建立这么多现代化的工厂?这是为了掠夺,为了支持战争,这种现代化我们不需要。”

正面和敌后战场 没有主次之分
  “任何民族的复兴,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要有进步力量的不断增长。这个进步力量增长到可以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复兴之路,就要有一个核心,要有一个进步力量作为复兴的核心。”荣维木说。
  “抗战前,国民党是非常专制。但抗战必须是全民族的抗战。”荣维木说,毛泽东总结,抗战是民主的抗战,没有民主,抗战无法进行。“有了民主,共产党就有说话的场合,可以办报纸宣讲自己的主张。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国进步的方向,它的主张很快被中国人民接受。”
  针对比较受关注的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力量此消彼长的问题,荣维木说,从战略意义考虑,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没有主次之分。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文中强调抗战是人民的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并不是避开主战场,‘放手发展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是共产党贯穿战争始终的路线。敌后战场也牵制了日本60%以上的兵力。” 
  “虽然中共在抗战时力量壮大了,但相比国民党还是并不占优势。那么为什么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当时外国人就有评价,国民党腐败,影响了它的形象和战斗力。”荣维木说,这是一个政治气象,“它怎么能代表中国进步的一个方向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