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新增贷款多数投向实体经济
2016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人民银行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6.5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反映货币供应量的M1、M2也以22.1%、13.4%的同比增速快速上涨。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增长均远超市场预期。“天量”货币去哪儿了,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银行是否存在“脱实向虚”?
  “从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了4.67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企业债券融资也达到创纪录的1.24万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说,这直接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与货币供应量相反,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进行统计,反映的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针对一季度新增贷款的去向,专家认为主要投向了基建、房地产以及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除经济企稳、企业信贷需求回暖外,业内人士也表示,还有部分“僵尸企业”退出缓慢,占用大量信贷资源。“一季度,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首次下降了0.2%,在肯定积极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去产能任务还很繁重,还有一批‘僵而不死’的企业在持续‘吸血’并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民生证券固收团队负责人李奇霖说。
  人们还关注,部分资金可能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降息等多项政策推动下,企业资金成本有所下降,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大量存在。宏观上的“天量”货币和流动性宽裕,到了微观个体,却不一定能“分一杯羹”。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