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新作《极花》出版——
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2016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极花》 贾平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4月出版
     本报记者 王昱
  距《老生》出版不到一年半,作家贾平凹又推出了长篇新作《极花》,这也是有“多产作家”之称的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小说。4月14日下午,在该书的新书发布会上,面对嘉宾的轮番赞美,贾平凹始终面无表情地听着,仿佛是一位木讷的陕西老农。
  其实,除了心灵的安静,写作对于贾平凹来说也许有着另一重意义。几十年来,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他一直致力于描写他所生长的那片黄土地与乡村,一如他的自述:“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一曲乡村凋敝的挽歌
  《极花》的主人公胡蝶是个农村女孩,她来到城市,一家人靠母亲捡垃圾维持生计,并供弟弟读书。当她自认为变成城市人的时候,却在第一次主动出去找工作时就被拐卖了。被解救回城后,面对人们的风言风语,她不再出门,不再说话,整日呆坐着一动不动。再加上思念孩子,半年以后,背着父母跑回了被拐卖地。
  《极花》选择的第一人称叙事,贾平凹说:“不是我在写,是我让主角胡蝶——那个被拐卖的女子在唠叨。”事实上,《极花》所描写的也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被作者“雪藏”了整整十年,贾平凹甚至从未跟人提及。十年前,贾平凹的老乡有一次向他诉苦,他的女儿初中辍学后,从老家来西安和收捡废品的父母仅生活了一年,便被人拐卖了。他们找了整整三年,好不容易把女儿解救回来,半年后她却又去了被拐卖的地方。“我一直没跟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我心里。”贾平凹说,这件事情曾经让他无比激愤,也深感悲哀,“我写了数百页的文字后,写不下去了”。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前两年,贾平凹跑遍农村,也多次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位出生于农村的作家,本以为对农村的事情了如指掌,但几年下来,这些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故事还是让他目瞪口呆。
  贾平凹原以为这个题材需要40万字才能完成,结果15万字就收尾了。“兴许是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兴许是我的年纪大了,不愿她说个不休。”《极花》虽然写的是被拐卖妇女,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城市化浪潮下越发凋敝的农村。“中国处在大转型年代,发生了有史以来人口最大的迁徙,几乎所有人都往城市涌聚,而一些村庄在消失。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就想把它写出来。”
  在作品中,贾平凹并没有用简单的道义愤怒去对待“拐卖”现象,他只是用水墨画般浓重的色块将其与农村的破败和凋零一同晕染、描写出来。而这种用笔的背后,潜藏的则是作家对乡村命运深切的同情,这份同情既有对被拐者的,也有对那些买来媳妇的贫困农村男性的。而呈现了这种现象之后,贾平凹似乎也并不打算给其提供解决的思路,他只是说“毕竟东流去”,这种现象也许只能依靠时间去解决。
  田园荒芜,已无法寻找
  与几年前出版的《带灯》一样,《极花》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很有文艺气质的女性,她喜欢高跟鞋、小西服,喜欢房东的大学生儿子,这既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是她试图摆脱农村印记或枷锁的一种无声抗议。提起笔下的女性,贾平凹为自己辩解说,《废都》出版的时候,他遭遇了很多批评,这让他深感委屈,“我对女性是尊重的。那里面写的情节不代表作家的事情,但是对于女性的命运、女性的同情这方面,我觉得我做得很好,不能说你写女人的什么就是对女人的不尊重。我希望尊重女性,我觉得女性给人一种我向往的东西”。提及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贾平凹笑说,“我喜欢的女性一是面孔干净,二是性情安静”。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说,从某种程度上,《极花》塑造的世界,是对《古炉》和《秦腔》的反思,贾平凹似乎在重新寻找进入现实的勇气和力量。“在这部新作中,贾平凹关注飞速发展中的城市与乡村,还有发展和停滞中的巨大反差,尤其是深处在这个时代漩涡中的人的命运和处境。
  贾平凹一直强调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关于乡土文学,他说,“五四”时期鲁迅写的农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写出了一些作品,但那时的写作是以“阶级成分”为基础的写作。改革开放后,农民进城,这十几年的乡土文学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东西,也有很多令人悲伤的东西,无论揭露也好、批判也罢,或者书写农村的变化,都有很丰富的内容。不过,在提到近十年的状况时,贾平凹说,“农村的衰败已经很久了”。这几年,贾平凹去那些山地和高原时,发现好多村子都没有了人,只剩下残垣断壁,荒草没膝,“知道它们在消失。在我目力所及之处,农村的衰败速度极快,令人吃惊。我们没有了农村,我们失去了故乡,中国离开乡下,将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而现在我心里在痛。这种痛还没有落处,无论批判还是歌颂,都没有了对象,只剩下了空,剩下了痛苦,而这种痛还无法与人言说——就像失恋的人看到恋爱中的人那种心情”。
  在《极花》的后记中,贾平凹说,被几代人反复言说的乡土,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习惯了精神栖息的田园已面目全非。虽然我们还企图寻找,但无法找到,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将是中国人最后的梦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