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知恩感恩
2016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一个人有情绪时,你对他讲什么道理,他一般都听不进去。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大脑会完全沉浸于其中。这种状况是不适宜输入的,因为他完全处于不接受的状态,强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当一个人犯错时,恐惧感会令他寻找各种理由抵抗,别人很难有说服的空间。
  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想出去玩的时候,如果父母粗暴地逼迫他学习,孩子即使学习了也不会有好效果。因为学习和玩耍会交替出现在他的头脑里,只有在一种可学习的输入状态时,才会收到成效,而且会学得更快、更有效率。这也就是“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
  所以,强迫孩子学习只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应该在孩子适合输入的状态中,培养孩子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时,就能够将其有效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收获学习的快乐。他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以更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将是一种良性循环,会在无形中使孩子建立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模式,最后,即使你不去引导孩子学习,他也会主动学习并取得长久进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父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使很多的父母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却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却在于情商与人格。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
  这其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知恩感恩,这种从情感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感恩是产生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从小培养孩子感恩的情感,是强化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一课,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然而,现今,家长往往只是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常识,满足于一时的、表面的效果,却忽视了孩子感恩情感的形成。毋庸置疑,这些在物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不缺衣少食,不缺玩具,更不缺少爱,却唯独缺少善良的情感,导致他们常常体会不到别人的爱,不知道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不知道关心别人、为别人服务、为社会尽义务。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大手大脚、心安理得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但对父母的馈赠却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也少有道谢,且稍有不如意时便会大发少爷或公主脾气,总觉得没顺自己的心、没如自己的意。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都成为了一个个冷漠、自私、放任却又很脆弱的“小皇帝”。
  调查显示,现在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孝敬长辈、懂得感恩的要求放得很低。他们认为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孩子在拿到可口的食物时,能够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就觉得孩子已经懂得了孝敬父母,学会了感恩。其实,这是把孝心和感恩之心降低到一般的文明礼貌层面来看待。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让孩子学会感恩,孩子才会关心身边的人和周围的世界。可以说,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良好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就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
  感恩激发责任,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不会有责任感的,也不会去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更不会为回报爱而甘愿自己受苦受难,又怎么可能会在乎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呢?所有因缺少感恩而产生的“不会”,叠加在一个孩子身上,难道不是孩子成长的悲哀吗?
  感恩之心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当一个人对别人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以怨报德时,我们就会说他没有良心,因为他不懂得感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