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潍坊朝天锅”
2016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潍县(今山东潍坊)为官七载,明镜高悬之余与画朝夕相伴当在情理之中,孰料这位而立之年即至扬州卖画为生的山东潍县县令硬是捣鼓出一道鲁菜“潍坊朝天锅”来。
  乾隆十一年(1746),54岁的郑板桥自范县调署潍县。时值山东大饥,人相食。是年腊月,他开仓赈济的同时微服出访了解民情,见市集的百姓有的在凛冽寒风中啃冷窝窝头,有的在墙角旮旯吃冷煎饼,不禁老泪纵横,即令手下人当街支锅煮肉送汤,解决赶集的穷汉吃冷饭的问题。锅里一般放有整鸡和猪肠、猪肚等“下水”,吃时众人围锅而坐,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末和酱油等佐科,大家喝汤吃自带的凉干粮。由于露天设摊而锅顶又无任何遮盖,人们就叫它“朝天锅”。
  今天的“潍坊朝天锅”已不再是市集冷风中的那种吃法,而是宾馆饭店里的高档鲁系菜肴——用鸡肉、驴肉煨汤、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醋、酱油、疙瘩咸菜条与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油,香菜、青萝卜条等10多种调料和冷菜。食客坐在一张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将锅内的肉舀出并配以薄饼供慢慢品尝。
  郑板桥初知潍县作过一幅名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给包括的诗,前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写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抽泣之声,体现了身在官衙心系江湖的情怀。后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既是写自己,又是写抱负,说明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为官者,从而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既照应了墨竹图和题画诗,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与官品。
  乾隆十八年(1753),郑板桥61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执意“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注之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为政者得罪利益巨室难有好的下场,板桥一反积习而独行其是,最后不惜扔掉常人趋之若鹜的乌纱。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另一面,必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山东民间有一个民意大于真实细节的感人故事——郑板桥辞官抑或被罢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难眠,适有小偷不知‘人不寐’而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粗,自己手无缚鸡之力,无法对付;可索性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太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正闻声暗惊,继而听见叹息:‘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里面传来谆谆告诫:‘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窃想:既有看门狗,何不逾墙而出。刚欲上墙,竟然再次听到提醒:‘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在焉,遂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传出友好道别:‘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有道是:“一任清知县,十万雪花银。”针对趣闻,人们一定会对肮脏封建官场内这一心清如水的“另类”唏嘘不已。想来,那个“走错门”的三只手倘若知道屋主是一位在理论上发明“潍坊朝天锅”且“敢为苍生说人话”的板桥先生,他是绝对不会“光临‘寒舍’”而落得个两手空空的。
  (摘自《老祖宗说饮食》,金新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