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习奥会”
2016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地时间11月19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今年以来第三次会晤。这是中美两国元首三年多来第九次会晤,同时也是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习奥会”。
  当前美国处于政权交接阶段,中美关系也面临调整期,是“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三年多来,中美两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实现了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历史性合作,同时也在地区安全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基本稳定,这得益于两国高层尤其是“习奥会”对双边关系的谋划和管控。历次“习奥会”的轨迹,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美关系近年来发展的脉络。

  本报记者 赵恩霆

从安纳伯格庄园到瀛台
从白宫漫步到西湖之约

  2013年5月21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习近平主席结束拉美三国之行后,将于6月7日至8日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举行会晤,外界对此颇感震惊。因为按照原计划,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与奥巴马的首次会晤,大致应该在当年9月G20圣彼得堡峰会期间举行。
  这次会晤不是国事访问,也不是正式访问,没有欢迎仪式,没有21响礼炮,不打领带,中方不拘泥于形式,反映出灵活务实的积极态度。而从美国的外交传统上来看,非正式的“庄园外交”传达着三种外交定位:近邻、盟友或利益攸关者。
  “庄园会晤”体现出两国领导人对处理好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增加互信的迫切期待,同时确立了习近平与奥巴马的工作和个人关系。两天两场会晤,一次晚宴,一次散步,两人见面谈话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其中,原定40分钟的晚宴进行了2个多小时,8日早晨原定20分钟的散步也延长至40分钟。这次会晤期间,两国元首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2014年11月,奥巴马访华并出席APEC会议。11月11日晚,习近平与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一同散步、会见、共进晚宴、茶叙,原计划2小时45分钟的会面,延长到4个多小时,当晚11点多两人才告别,被称为“瀛台夜话”。中美元首之间这一轻松深入的交流方式,也被视为是前一年“庄园会晤”的延续。
  次日,中美元首举行正式会晤并发表了涵盖27项重要成果的清单,包括气候变化、经贸关系、信息技术、军事互信、签证互惠安排等。其中,《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被视为里程碑式的协议。
  2015年9月24日抵达华盛顿后,习近平在白宫与奥巴马会面,随后从白宫经过宾夕法尼亚大街,在月光下步行前往布莱尔国宾馆出席晚宴。这段路程只有大约100米,两人边走边聊,而且没打领带,有一种前一年在北京“瀛台夜话”的感觉。
  第二天,两国元首举行了大小范围会谈,达成了49项重要成果。其中,包括《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加强反腐败合作,建立打击网络犯罪高级别联合对话等内容。
  今年9月3日晚,习近平与奥巴马在杭州实现了一次“西湖之约”。虽然这次两人打了领带,但会谈后夜游西湖散步喝茶,谈笑风生的风格延续了上述三次的轻松气氛,而这一次也是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访华。这次会晤中,中美双方确认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取得重大成果,就建立联合参谋部门对话机制开展磋商,达成35项重要成果。
气候变化与核安全
中美合作典范和亮点

  “庄园会晤”期间,中美元首就两国高层交往、各领域协调与合作以及管控分歧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就包括双方同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这为后来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历史性合作成果奠定了基础。
  在2014年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两国首次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制定了两国今后10至15年的减排目标。这份里程碑式的协议,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间就气候变化议题达成的共识,作为碳排放量占全球前两位的国家,中美合作将极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这一合作在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再度加强,当时两国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被视为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议程的政治动力,传递出中美两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信号。
  对于中美两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次就气候变化议题发表高规格联合声明,有评价认为,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完成了过去5年5次气候大会没能谈成的问题。中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2015年12月《巴黎协定》的达成。
  在今年3月底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期间,第七次“习奥会”在华盛顿举行。当时奥巴马就表示,气候变化问题是中美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典范,为此双方发表了第三份气候变化声明,定于4月22日签署《巴黎协定》。在9月初G20杭州峰会前夕,中美共同宣布批准《巴黎协定》,进一步加快了《巴黎协定》的生效速度,最终这一协定在11月初正式生效。
  今年9月初,中方公布的第八次“习奥会”成果清单指出,两国元首推动中美在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建立了历史性的伙伴关系,气候变化合作已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一大支柱。
  此外,在首次“习奥会”上,美方还首次邀请中国参加由美方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同时,商定积极推进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同意在网络安全、反腐和追逃追赃等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
  在2014年3月荷兰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与奥巴马第三次会晤。有趣的是,同期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正应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之邀访问中国,这种特殊的外交安排在中美两国都从未有过。
  第三次“习奥会”达成10项共识,其中核安全成为两国在国际安全领域的合作亮点。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期间的第七次“习奥会”上,中美还发表了《中美核安全合作联合声明》。
  此外,反腐败与追逃追赃也成为中美合作的新领域。第八次“习奥会”的成果之一,就是双方决定加强两国反腐败和执法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个案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还特别对美方在重点案件上给予的协助与配合点了赞。
中美摩擦事件集中于
亚太安全和南海问题

  近年来,在奥巴马政府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美国计划在2020年前将60%的海军军舰、本土以外60%的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对外战略发生碰撞,在南海、东北亚等特定地区问题上发生的摩擦,盖过经贸摩擦的风头。
  在南海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摩擦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伊始就进入频发状态。仅2009年,美国军舰与中国船只在侦察与反侦察过程中,至少发生了5起对峙摩擦事件。201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公开就南海问题“站队”,宣称“在南海维护国际法”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此后,奥巴马政府不仅在涉南海言论上更加锋芒毕露,美国军方也加大了在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活动频率。
  除了拉拢日本、澳大利亚等域外盟国搅浑水,美国还与菲律宾等域内国家大搞军演。此外,美军机显著加强了对中国南沙岛礁周边海域的抵近侦察,仅2014年就超过1200架次。美军舰更是多次在南海“秀肌肉”:2015年10月27日,美军“拉森”号驱逐舰驶入南沙渚碧礁临近12海里水域;2016年1月30日,美军“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驶入西沙中建岛领海;2016年5月10日,美军“威廉·劳伦斯”号驱逐舰闯入永暑礁领海;2016年10月21日,美军“迪凯特”号驱逐舰出现在西沙海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美军第三舰队军舰二战后首次开进南海。
  除了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站队”,美国还打着防范朝鲜核、导威胁的旗号,拉拢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国打造亚太版“小北约”,推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构建亚太反导体系。
  鉴于此,类似“管控分歧”“以建设性方式处理摩擦”的表述几乎出现在历次“习奥会”当中。在2014年11月第四次“习奥会”、2015年11月第六次“习奥会”和2016年3月第七次“习奥会”上,习近平多次强调,中美应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寻求解决分歧,或以建设性方式管控敏感问题,避免误解误判和矛盾升级。
  此外,中美在网络安全、人民币汇率、钢铁等产品双反调查等问题上也存在摩擦,这些分歧恐怕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观。当前,美国处于政府交接的特殊时段,中美关系面临新的考验,有关中美关系的各种噪音和猜测又活跃起来。事实将证明,尽管“习奥会”不会再现,但“习奥会”的成果依然会延续,未来中美关系合作大于分歧的大局不会改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