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泉水文化与古城文化相呼应
怎么建设咱们章丘,热心网友提出建议
2017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月4日,章丘区委书记刘天东在明水调研时勾画了百脉泉片区未来蓝图,“以泉河街坊镇相连为规划理念,打造具有国际化文化元素的清照历史街区和全球首席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这极具前瞻性眼光和长远性的规划理念,在广大市民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笔者认为,清澈而又灵动的泉水是章丘的灵魂及特色,也是章丘的靓丽名片。如何充分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并将泉水文化打造好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和规划的重要课题。虽然笔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市民,但受刘书记讲话所鼓舞,针对未来百脉泉片区的规划,笔者整理了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请批评指正。
保留“老”字辈建筑
保护水井、古树

  规划区内仅剩下李家大院、康家小楼等老建筑,均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留存至今已不易,但如何保护和利用需缜密考虑。规划区内的老井不少,都是原先家家户户的不竭水源,也已百年以上历史。但目前保留完整且能正常使用的只有老邱家一处(西场西街27号),其余的因为各种原因被填埋。
  老墙即现在唯一保留的老圩子墙,约有十五米长,四米宽,高度超过四米(含掩埋地下部分);除两侧和顶端石头保护层遭到破坏外,砌筑夯土部分留存尚好。
  老树已不多,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老圩子墙上的老榆树、老槐树及软枣树等。树龄在几十年至百年不等,老榆树直径达到五十厘米左右,树冠直径超过十米以上。这些宝贝有必要在拆迁前请文保和园林部门提前介入,摸清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登记,防止遭到破坏。
  保留规划区内的老街巷名称,如明水大街、臧家胡同、宁家胡同、高家胡同、水磨胡同、仁义胡同、马局胡同等,将老街巷名字嵌入到新建的仿古建筑群(仿古民居或仿古商业店铺)中。
  保护好眼明王庙,拆除周边饭店、违建及杂乱的东西,利用好原有广场,打造游客及百姓休闲乐园。
规划步行街、商贸区
再现老城文化

  撤下双泉路称呼,恢复清照路名称,建设清照路步行街,并将清照路与公园东清照路通过架设步行天桥或通过其他方式打通,使其成为李清照故居牌坊、步行街及李清照故居相连接的清照文化街区。
  在汇泉路以北,双泉路(清照路)以南建设仿古民居和商铺相融合的商贸街区,民居与商铺之间小桥相连且泉水环绕流过,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小镇街区。在老圩子墙保护区附近建设章丘铁匠民居,再现章丘铁匠风貌。在康家小楼附近建设明水古镇(老圩子墙以内)微缩景观,再现明水老城。利用四中院内建筑建设文化大院,弘扬及发展辛寨漯河芯子、龙灯、高跷、大鼓等民间艺术。在李家大院以西建设大面积荷花游览区及部分水磨展区,再现绣江河水磨及昔日的沿岸特色风景。
扩宽现有河道
做足泉水文化

  把现有通往眼明泉公园的河道扩宽,两侧建设游览休闲亭和河道码头,方便就近观澜并实现双向舟行。河道两侧栽种杨树垂柳,呈现杨柳依依的绿化景观;二院附近区域建设荷花游览区和浅层泉水亲水区。路南以仿古农舍或民居为主,沿党校街(也可将党校街名称变更)两侧布局特色小吃一条街(杜绝露天烧烤等污染饮食),方便游客就餐和购物。
  创设黑陶艺术馆,除展览和交易外,开设黑陶吧鼓励学生及游客动手制作。创设泉水文化墙、章丘名人塑像一条街,附近开设书画、艺术品、旧书交流及交易市场。
  济青路北建设“风吹稻荷飘香,漫步杨柳树下”的现代化农业及休闲乐园,为游客提供采摘、种植、品尝等多种体验式旅游项目。
完善游园方式 
步、舟、骑相呼应

  泉水文化生态规划区严禁车辆入内,以步行、舟游和骑行为主,骑行车辆驻留时统一定点安放,严禁乱停乱放。如果考虑孩童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可以由生态区管委会使用电瓶车游览。建议在世纪西路以西、浅井村以北、绣水大街以东和铁道北路以南建设大型地下多层停车场;自驾和组团游客步行或乘坐公交车到达泉水文化生态区附近,然后步行或乘坐电瓶车游览。
     (网友 大葱人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