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变清水,污水厂里长见识
本报小记者污水处理厂里学环保
2017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图为小记者正在参观污水处理厂。
     本报威海3月23日讯(记者 李孟霏 陈乃彰 通讯员 蒋珍珍 梁晓杰) “又黑又臭的污水通过几道复杂工序变得清澈,真是太不可思议了!”19日上午,齐鲁晚报部分小记者来到了威海市高区污水处理厂和经区污水处理厂,实地参观污水处理过程、了解城区污水处理现状,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解决资源紧缺
全靠中水利用

  “大家看到的是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图,有十道工序。”当天,讲解员给小记者讲解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详细地为小记者讲解每一步的处理步骤。
  “污水处理厂是92年建成的,现在每天可处理上万吨污水。”在精密滤池旁,讲解员告诉小记者,污水中的病毒细菌就是在这接受紫外线消毒……经过检测合格,净化水一部分排入河里,一部分成为生活用水,还有一部分将进入二次净化。讲解员介绍说,经过粗格栅、脱水机房滤出大块物质和泥沙的污水流向了生物池,生物池的微生物便会把水中的有机污染“吃掉”。然后由污水泵提升至钟式沉砂池去除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小记者们发现,这时候的污水已经没有明显的漂浮物。这样的水虽然看上去干净了,但是还要经过一个步骤,那就是流入接触池,工作人员在接触池中撒入次氯酸钠,杀死其中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出来的污水经配水井与回流污泥混合后,进行磷的释放,进入生物池。
  而高区污水处理厂最值得一提的是中水利用工程。为解决威海市水资源紧缺问题,2016年8月,市政府决定由热电集团实施中水利用工程,在高区污水处理厂西侧建设一座中水处理站,以高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作为水源生产中水用于热电集团生产用水,设计能力为6万方/日,一期工程建设3万方/日,直接从高区污水处理厂排海泵房取水。该工程是市政府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建成后不仅年可节约用水1000多万方,而且其本身也是一个减排工程,高区污水处理厂COD和氨氮的排放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削减。
污水池顶绿化好
环保理念要先行

  而在经区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们介绍到,经区污水处理厂扩建搬迁工程位于经区崮山路,总投资约6.5亿元。设计处理能力为20万吨/日,一期工程按10万吨/日建设,主要是解决市中心区、经区和东部滨海新城的污水无害化处理问题。项目配套建设10万吨/日的中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执行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厂的池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加盖方案,同时池上可种植蔬菜、花草等可食用、观赏的植物。所种植的蔬菜天然、无污染,充分利用池顶空闲土地,打造出一个“空中花园式”的采摘园,让菜园与设备、与花草、与小路相互点缀,独具特色。”工作人员向小记者说,厂区之中的道路力求通顺、流畅、实用。植物配置以乡土物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有一定的层次感;主要以常绿树为背景,四季搭配不同颜色的花灌木,尽量避免裸露地面,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而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在造型、颜色、做法上别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衬托和延伸的作用,又能独立成景。
  “没想到污水处理厂也可以这么漂亮,终于知道我家的污水去哪里了,”一位小记者悄悄的和妈妈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