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老有所乐需要全社会“精神赡养”
2017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精神赡养”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情感已成为老年人最大的需求。比如因缺少孩子的陪伴而产生的寂寞感,因退休产生的失落感,因缺乏与社会互动产生的寂寞感,这些心理上的危机困扰着老年群体。同时人至暮年,对理想的追求较年轻时淡化,在自我实现方面会展现出较小的期望。
  智能手机和微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也成为子女们为老人“精神赡养”的有效补充。在微信众多功能中,微信语音消除了实时电话联系的局限,也符合了老年人节约的生活理念;微信群连接了社区、社会,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与老友们实现了“最时尚”的社交连接;抢红包、投票、团购、朋友圈等微信玩法,一定程度上是老年人追赶时代的自我证明。
  这些功能是社会科技发展为老年人带来的“精神赡养”,其核心便是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当然,满足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不只有微信这一种途径,让老人接触互联网,而不沉溺互联网,进一步丰富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引导老人在“互联网+”的时代战略下实现“智能式”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本报记者 时培磊 许建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