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书”
2017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牛绪雨
  从小,我就喜欢书房,喜欢那满是墨香的氛围。渐渐地,长大了,有了属于我自己的书,但还是忍不住再次去触碰那一排“神秘之书”,因为它有种神奇的力量叫我静下来,走进去。
  人一生至少要读一本哲学书,因为,我们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神秘之书”总是被整齐地排列在书橱至高无上的位置,每次,我都仰望它。它就是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系列巨著。以前读康德的书,不知所云,随着年龄的增长,仿佛悟出了些许,我慢慢地学会走进他的世界……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是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至于市民们在与他们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
  康德的一生,朴素、单调、刻板,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也许正是因为他这种心无旁骛的坚守,成就了一位左手自然科学、右手哲学的传奇人物,成就了一部又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巨著。
  最喜欢康德那句经典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这两种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愈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人们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如今乱花迷眼的新时代,康德的道德律像一个强大的内核,经历着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灼灼光芒,他是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仁义的期许,这些不变之物,护持在人类文明之轨,日升月落,亘古如斯。
  “神秘之书”令我仰望终生,他对人性、自由、道德以及真善美的诠释与追求,会慢慢渗入我的血液,有种奇异的再造功能,一旦有了这种功能,在现实社会中,我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糟糕的价值观所扭转。
  记得王强的饮食平衡读书法:人要多读书,读多种一流的书,不要偏食,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杯茗茶,一部经典之作,再读康德,他会净化你精神的脾胃,令你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再读康德,他会让你静下来,思索“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再读康德,他会让你头顶苍穹,心无旁骛,这种胸怀,这种态度,足以让我们坚守一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