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寸之木刻千秋
2017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栩栩如生的核雕出自王清湖的这双手。
  在灯光下细心的雕刻着手中的橄榄核。
  老子形象创作的核雕。
  刚完成的核雕作品《琴棋书画》。
  王清湖用牙刷保养核雕。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汪泷
  在老运河畔的宣阜巷,有间不大的核雕工作室。他的主人王清湖能用手中的刻刀赋予一颗颗橄榄核“生命”。
  留着个性胡子的王清湖是济宁城区第一位获得非遗传承人称号的核雕艺人。此时他手中雕刻的橄榄核已经接近尾声,一张栩栩如生的关公面相呈现出来。“剩下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打磨,把一些细节更好地雕刻出来。”而在一旁的橱柜里,摆满了已经完成的核雕作品。齐天大圣、观音、钟馗等中国传统神话人物都在其中,惟妙惟肖的造型展现了王清湖不俗的雕刻手艺。
  然而王清湖谦虚地说,其实核雕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从小喜欢手工艺的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接触核雕。除了自己琢磨外,每逢节假日最喜欢去江苏、浙江等地与当地核雕大师切磋交流。久而久之,退休后的王清湖在宣阜巷也开了家核雕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是和爱好者们交流的地方,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深夜慢慢雕刻。”王清湖说。
  “核雕不仅需要雕刻技艺,而且还要求有传统绘画、书法基础。”王清湖说,核雕在中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许多核雕内容呈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人物、典故。
  热爱这门手艺20多年,王清湖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核雕艺术。守着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这片家乡热土,他更希望在橄榄核上雕刻出更多的家乡文化。“孔子、孟子、水浒、运河,我要把文化济宁都刻上去,让小小的橄榄核也能传递出济宁的文化符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