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回来,我打的第一个电话
2017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刚 

  昨天上午,习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会场频频响起掌声。频繁的掌声,是民心,是期盼。
  而我尤其关注一段话:“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一个承诺,我和所有代表一样,发自内心为困难群众感到高兴。
  也许是由于从小生活在西北山区,小时候的贫困生活经历痛入骨髓,所以我对贫困群体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也是我十七年记者生涯中,最关注的一个群体。报道他们的心声,为他们鼓与呼,尽最大可能为他们中的某个人寻求帮助,也是我职业的使命和责任。
  走出会场,回到住地,我打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曾经采访过的张寿俊。张寿俊是济南市西营镇杜家坡村的村民,她的婆婆曾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村里一直在帮扶。她最近怎么样了?我赶紧把这一喜讯告诉她。
  张寿俊在电话那头也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俺婆婆又领到了四头山羊做养殖,再加上种地,俺们再努力点,感觉这日子更有盼头啦!”
  我告诉她,总书记说了,扶贫脱贫是攻坚战,要求一把手负总责,强调脱真贫、真脱贫,以后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从电话中,我能感受到她对未来的期待。张寿俊家其实是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正如报告中所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类似的产业扶贫的例子遍布整个齐鲁大地,产业扶贫给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工作岗位,让他们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山东走在了前列,五年来已经累计实现减贫671.1万人,而每一个脱贫的百姓,都是一个鲜活的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
  放下张寿俊的电话,总书记的话语依然在我耳边回响:脱真贫、真脱贫。这就像一个号令一样,鼓舞着奋战在这场攻坚战一线的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我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会传来更多脱贫好消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