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汉语大会为何这样火
2017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日前落幕,60多个国家,36支队伍,108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爱好者,在高强度赛制下比拼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深度了解、传统才艺,水平之高创下历年之最。现场评委方清平、蔡明脱口而出的点评诸如“这比美国大片还激烈”“太不容易了,这些题我都答不上来”等等也是电视机前观众的心声,不少网友表示正在“反思”,“我的中文怎么好像没有‘老外’好呢?”
  一个个汉语水平高超的外国选手,很多现在都成了“爆款”,他们的幕后故事也被挖掘出来。来自意大利的小姑娘黄菲菲11岁起便独自对着网络自学汉语,一学就是七年。她在比赛中撰写的“我的中国情缘”文章,在外国人汉语圈产生极大影响。
  修万思是加纳前国王的王子,他说“王子身份虽然高贵,而我独爱中国文化”;哈萨克斯坦选手萨乌烈·别克,在中国行医二十年,他把中国视为了第二故乡,他在比赛中说,“中国文化是个巨大宝藏,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只身在中国旅行2万多公里的小伙子白振国,撰写出版了《51天中国行——一个土耳其人的西部文化体验之旅》,他立志用双脚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我要把最美的中国写进书里”……
  以往,外国人秀中国话、表演中国传统才艺的节目并不少见,通常办得热热闹闹,用“反差萌”逗观众一乐,满足大家的猎奇心就算完成任务。像“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这样冷不丁靠选手过硬的实力“刺激”国人自我反思“母语”水平的,还是头一遭。面对台前幕后的火爆,该节目总导演夏岛和王芙英在感慨得之不易的局面后认为,这既有汉语热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也有国内文化教育类节目火爆的“小环境”,当然还有节目一代代主创的长期坚守。他们强调,文化教育类节目成功,最重要的根基在于积累,“现代人喜欢轻松、快乐,综艺节目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用一种很快的方式完成,而文化教育类节目则是热爱者们长期呵护,逐步升级的结果。不能像做综艺那样,做完一档又转战另一档……正是长年坚持走访、了解、努力甚至陪伴,才能让这么多精英选手在今年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杨文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