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刷校车卡短信立马发家长
历城所有校车装上“平安校车”系统
2017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学生刷卡上下校车,照管员、司机摁指纹上岗。18日,历城区“平安校车”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通过在全区84辆校车上安装刷卡系统,学生上下校车一刷卡,系统会自动向家长推送短信告知上下车时间,方便管理部门对校车运行监管,也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车上的动态。
  本报记者 张泰来 

驾驶员和照管员
输指纹才能启动校车

  18日上午11点,历城区彩石镇中心小学门口,历城区校车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演示了“平安校车”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该校共有4辆校车,已经全部配备安装了系统。记者注意到,在校车进门位置有一处专门用于学生刷卡的装置,当学生把校车卡靠近刷卡机时,系统发出“嘀”的语音提示。几乎同时,该名学生家长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一条短信提示:“您的孩子李×已上车,车牌号为:鲁AB590×,司机为盆×东,手机号为:1867882××××。”
  “目前,历城区共有84辆校车取得标牌,分属40多个幼儿园和小学,所有校车全部安装上了这套学生上下车安全系统。”历城区校车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化军说,该系统能实现校车驾驶员、照管员身份识别及学生上下车记录功能。
  每名学生对应一张乘车卡,上下车时像乘坐公交一样刷卡,系统会自动读取孩子的身份信息,在孩子刷卡瞬间发送一条短信到家长手机上,而当孩子到达学校离开校车时,再刷一次卡,下车的短信同样会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学生家长在手机上下载APP,就可以直接查看学生上下车信息。校车驾驶员和照管员则需要输入指纹进行身份识别才能启动校车。
车内摄像头全程监控
校车卡或与公交卡兼容

  “每辆校车上都有四个摄像头,车一启动监控就自动开启,校车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观看车内情况。校车每个月会更新替换上个月的监控录像,家长和学校如果有需要,可以去校车办调取录像。”李化军说,“学生手中的乘车卡全部是实名制,一人一卡,原卡丢失后需进行挂失,原卡则自动失效。”
  那么该系统会不会泄露学生的乘车记录,暴露孩子或家长的个人信息?对此,李化军表示,“这个APP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公开登录,而是有权限设置。每位家长在下载APP之前,需要先在孩子所在学校进行申请和备案,审核通过之后,家长才能进入系统。每位家长只能查看自己孩子的信息,其他学生的信息是无法读取的。”李化军说,即日起,已经办理学生卡的校车就开始运行该系统,本周全辖区部分未办理学生卡的幼儿园和小学也将陆续办理,陆续启用系统。
  据了解,该乘车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学生上下车报表,校车办管理后台可以根据每日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乘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而在这套系统安装之前,乘车学生的统计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新系统的启用让校车监管更加智能方便。
  为了方便学生乘车,下一步,历城区校车办还计划将校车乘车卡开通金融功能,与普通的学生公交卡兼容,如果能够实现,校车卡将可“一卡多用”。
学校将安识别系统
监控学生中途离校情况

  目前,历城区拟在小学校门口安装身份自动识别系统,当学生进出校园时,系统会自动读取学生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而学校门口的摄像头也将同步安装自动识别功能。
  “到时候校车卡会与校门口的识别系统联网,学生只要随身携带校车卡,就算是装在书包里,系统也可以远距离刷卡读取信息。”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据介绍,身份识别系统功能强大,既可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也可以登记访客信息。“一方面,如果学生有非上、下学中途离校的情况,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可以将学生的离校申请推送至校门口的身份识别系统之中,系统对学生身份进行认证之后,方能离校;如果系统没有接收到电子申请,学生无法私自离校。”该工作人员介绍,“另一方面,有家长或访客上课期间想进学校,需凭身份证在身份识别系统刷卡领取入校凭证,刷卡时,系统会自动读取访客身份信息。每张入校凭证上都会生成一个二维码,访客离校时,需要刷二维码方可放行。”
  据了解,目前,针对识别学生身份的自动识别系统已经进入招标程序,招标完成后即可安装。下一步,待技术成熟,还将开通针对登记访客信息的安保功能。

济南专用校车数量 7年增长79倍
  据最新统计,目前济南市校车总量已达671辆,政府颁发“校车使用许可”的专用校车637辆,申领率为94.93%。数据显示,近几年,济南市专用校车的保有量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意味着专用校车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
  在2010年全市专用校车保有量仅为8辆。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全市的校车数量增长到91辆,增长率达550.00%(相比2011年),为历年最高。其次是2014年,全市专用校车增长到373辆,增长率高达166.43%(相比2013年),到2016年,全市校车数量为656辆。从2010年到2017年,7年的时间,全市专用校车增长了79倍。
                本报记者 张泰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