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教师刘广新讲述“老济宁”往事,感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儿时庄稼地,如今已高楼林立
2017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广新正在研究济宁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核心 提示
  每个月的第二周、第四周,由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化济宁·百姓讲堂”这一公益讲座,都会如期举行。随着吸引的听众越来越多,不少在民间长年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老学者也渐渐“浮出水面”,登上这个百姓自己的舞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子。14日,其中一位老学者刘广新便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讲诉了五六十年前老济宁的样子。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这位退休教师,就爱研究济宁历史
  14日,在济宁市群众艺术馆的三楼报告厅,每半个月一次的“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如期举行。这次请来的是大半辈子从事水利工作的孙培同。为了主讲“运河催生了济宁的繁荣”,这位老人精心准备了十余页的演讲稿,每一页上还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记。
  精彩的演讲像过去每一期“百姓讲堂”一样,吸引了数十位忠实的听众,不少人还专程拿来笔记本做记录,而一些不方便赶来的听众,通过艺术馆微信直播平台,捧着手机观看这期讲座。待到讲座结束,其中一位听众还走上前来,和艺术馆非遗办主任李富荣沟通了许久。
  原来,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名叫刘广新,他不仅仅是“百姓讲堂”的忠实听众,还是一位退休历史教师。因为爱好和职业的关系,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济宁历史。每逢“百姓讲堂”邀请本地专家、学者讲述老济宁的历史故事,他都会赶来听一听、记一记。
  “我家祖上在清末的时候,就在如今太白楼对面、老运河北岸的地方做生意。”当记者敲开刘广新的家门时,墙上贴着的一张“中国梦”的海报显得格外醒目。他回忆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之前,他在家里的商行门口,每天都能看到老运河上往来数百艘船舶。“那场面,真真切切的告诉你济宁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刘广新兴奋地说。

昔日济宁城,从南到北两公里
  因从小守着大运河长大,刘广新对济宁历史非常感兴趣。久而久之,他对老济宁百余年来的历史发展几乎信手拈来,还因此被济宁市地方史志办特聘为顾问,参与过济宁史志的编写。
  在他的书房里,记者见到了许许多多与济宁有关的书籍。刘广新说,他家祖上七代人都在老运河畔生活,所以他不仅热爱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更是清晰感受到这几十年来,家乡这片热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年代的济宁城区,北到北门口,南到小南门,东到半截阁,西到西门口,巴掌大的地儿,从南到北顶多两公里。”刘广新翻出几张老照片,边看边对记者说,如今城区面积至少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百万,比儿时记忆中的老济宁城不知大了多少倍。
  在刘广新的记忆里,60年前的济宁几乎没有工业,最发达的就是以各类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1957年我在姥姥家住过一段时间,就在现在的运河城那里,从姥姥家的墙头往外看,都是成片的庄稼地。”他说,那会儿全济宁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如今济宁影城所在的吉市口。“全济宁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我记得直到1958年前后,太白楼前才铺设了一条像样点的泥巴路。”老人回忆说。
  如今,刘广新老人儿时记忆中的那些庄稼地,全部高楼林立,商圈云集,六车道的宽阔马路比比皆是。“如今济宁的变化,在60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回想这一切就像做了场梦。”刘广新感慨道。

1965年的济宁,只有一条公交线路
  如果说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让刘广新感叹济宁的飞速发展,那么在他研究济宁历史的资料中,又有诸多细节的变化让这位老济宁人深感家乡的变迁。
  “你听说过育华大舞台不?”翻开一个小本子,刘广新摘下老花镜说,解放前百姓要想听个戏,都是去那些简陋的小戏园子。直到1959年前后,在如今济医附院西侧的吉祥农贸市场的位置,建起了当时全济宁乃至鲁西南第一座“现代化”的戏园子,也就是育华舞台。刘广新告诉记者,自己童年时还曾去过那个大舞台听过戏。
  现在,城区有运河音乐厅、声远舞台,太白湖新区还建起了济宁文化中心,看戏的场地越来越多,环境也越来越好!”刘广新信心满满地说,济宁素有“曲乡艺海”之称,百年前在简易的戏园子里都能唱出这般名声,今后济宁的戏曲肯定会唱得更响。
  说罢儿时的育华舞台,刘广新又谈起了老济宁的交通。“1965年咱济宁才有第一条公交线路,当时只能从草桥口到火车站。”刘广新说,城里交通不便,下县就更困难了。上世纪60年代他去鱼台教书都要绕道金乡,去一趟鱼台至少得仨小时。现在,不仅城区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到下边县里也开通了城际公交在这些县市区间往来又便宜、又快捷。

 □相关链接                  
吸引更多民间专家登台 让传统文化惠及更多人
  刘广新对济宁历史的研究,也让李富荣感到十分敬佩。所以他一直在和刘广新沟通,希望能邀请他来“百姓讲堂”讲一讲老济宁的历史。“随着咱们百姓讲堂影响力的扩大,从过去邀请行业中的专家、学者来讲,到如今寻找民间的专家、学者,也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专业爱好。”李富荣说,目前,开办三年的“文化济宁·百姓讲堂”累计举办近150场,邀请专家学者120余人,直接受众近万人。
  “尤其是讲课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纪文杰说,以前听众们来了就是单纯的听,后来非遗传承人讲的时候便尝试让听众们跟着实际操作体验。“书法家来讲的时候,会手把手的教听众们写毛笔字,曲艺传承人则直接现场进行表演。”纪文杰说,多种形式的讲授让课程有了更强烈的吸引力。
  未来,艺术馆希望能进一步扩大“文化济宁·百姓讲堂”的影响力,除了艺术馆报告厅这个主会场之外,要把讲座办到更多的社区、学校等地方。“我们要建立一个讲师资源库,让这些专家、学者更多的在老百姓面前释放咱传统文化的魅力。”纪文杰说。
本报记者 汪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